衡阳特产西渡湖之酒介绍
西渡湖之酒,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西渡湖之酒古称酃酒,又名醽醁酒。是古老的传统名酒。在北魏时就成为宫廷的贡酒。湖之酒选料精细,工艺严谨,采用当地传统“贡米”、“麻矮糯”为原料,用金鸟井涌出的矿泉水经淘洗,浸泡,蒸煮,冷却,糖化,陶瓷小缸多次发酵、过滤、密封,精制而成。酒体金黄透明,浓郁香甜,人称三香,即闻着清香,喝着甜香,斟后余香。
湖之酒采用糙糯米、传统工艺酿造,富含人体必须的各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有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多酚、类黑精、谷胱甘肽、功能性低聚糖等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病、抗衰老等功能,具备“低度、营养、保健”的特点。
2014年04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西渡湖之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西渡湖之酒历史渊源
“湖之酒”古称“酃酒”,因产于衡阳市郊的酃湖而得名,是酃湖之酒的民间简称,是中国“贡品历史最悠久、闻名时间持续最长、诗赋记载最早、赞誉诗文最多”的传统美酒。
西渡湖之酒始于西汉,盛于三国,历代均作为贡酒,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后汉书》有记:“酃湖周回三里,取湖水为酒,酒极甘美”。
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举行开国大典,他把出产于酃县的酃酒荐于太庙,作为国酒来祭祀祖先,犒劳功臣。
北魏,贾思勰撰的《齐民要术》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学著作,书中对衡阳酃酒的制法述说就十分详备,并称其为“酃酒法”;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的中国最早的名酒,也是衡阳的酃酒。
唐代,唐太宗曾以酃酒赏赐丞相魏征,并赠诗一首:“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宋代,欧阳修《送刘学士知衡州》诗曰:“湘酒自古醇,酃水闻名久”等,古人赞颂酃酒的诗文达三百多篇,为国酒之最。
酃酒在世界上也得到了认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世界日报》在《中国酒香三千年》一文中,还专笔提到酃酒是世界上的上等美酒。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版《中国实业杂志》载:清末民初,衡阳城内有酿酒作坊179家,每年产酒达3.26万担。故城衡阳酒店遍及大街小巷,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赞。《中国实业志湖南省卷》称:“湖南酒以衡阳产者为最著,自来有酃湖名酒,古称酃醁酒,晋代用以祀太庙,清初作为贡品,名曰衡酒,其质洌,其味醇,为湖南省其他各县酒产所不及。”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受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湖之酒生产规模一直很小,多为民间自产自销为主,少量作坊式生产。
20世纪50年代初,衡阳县治迁驻西渡后,湖之酒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1951年,正式创办了第一家国营酒厂——西渡酒厂(后称湘南酒厂),专业生产湖之酒,并以“西渡湖之酒”冠名,生产规模、产销量及产品质量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
西渡湖之酒产品特点
西渡湖之酒属甜黄酒,古称酃湖酒、酃酒、酃醁酒、衡酒,名称的来历源于衡阳酃湖。衡阳产酒历史悠久,以酃湖西岸产酒最为出名,其制酒技术被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记载并称之为“酃酒法”,形成了中国黄酒独具魅力的“色泽鲜明,醇厚绵香,浓而不腻,圆润浑厚,清明爽快,不上头”的“酃湖”风格,成为自西汉到清朝历时二千余年的皇宫贡酒,历久不衰。
西渡湖之酒是选用当地特有的麻矮糯为原料加自制饼药(酒曲),在西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中精心打造,独具特色,酒体晶莹透亮,光泽鲜明,清香四溢,馥郁醇香浓郁,口感鲜甜、浓而不腻、圆润浑厚、清明爽快、具有不上头的风格。西渡湖之酒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2007年1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历时两年多研究通过的省级鉴定项目表明,黄酒有近10项保健功能。研究表明,丰富的氨基酸含量,使黄酒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黄酒中的异麦芽低聚糖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三代功能因子,能有效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繁殖,改善肠道生态环境;黄酒中丰富的维生素含量使其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西渡湖之酒拌好酒药,装入荷叶缸,开始发酵。间搭窝是很有讲究的,起透气作用,不能大、不能小,没经验的人是很难搭好的。湖之酒除了蒸饭过程中带入的水分,发酵过程中不再加水,而浙江黄酒发酵过程中要加水,一斤米可以产出3斤左右的酒,而湖之酒一斤米只能产出0.5—0.8斤酒。西渡湖之酒采用糙糯米酿造,含有米皮、胚芽等丰富的营养,这是湖之酒与浙江黄酒的区别之一,浙江黄酒采用精米酿造。装入蒸桶的糯米,传统的木蒸桶吸水性强,蒸熟的米饭均匀一致,发酵效果好控制,比不锈钢的蒸锅效果好,而且环保。
西渡湖之酒用传统中草药酒药酿造,加曲量比浙江黄酒要少得多,这是湖之酒与浙江黄酒有区别的根本原因,浙江黄酒要加入麦曲、糖化酶等现代生物产品促进发酵。湖之酒新鲜的和陈酿的都可以喝,而浙江黄酒新鲜的一般不喝。湖之酒以香甜见长、苦涩味比浙江黄酒要淡很多。
西渡湖之酒拌好酒药,装入荷叶缸,开始发酵。间搭窝是很有讲究的,起透气作用,不能大、不能小,没经验的人是很难搭好的。湖之酒除了蒸饭过程中带入的水分,发酵过程中不再加水,而浙江黄酒发酵过程中要加水,一斤米可以产出3斤左右的酒,而湖之酒一斤米只能产出0.5—0.8斤酒。
西渡湖之酒产地环境
湖南省衡阳县境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之称,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丰富的原料资源,为酿造西渡湖之酒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衡阳县地处衡阳市西北部,湘江中游。因位于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东与南岳区、衡山县交界,南毗蒸湘区、石鼓区、衡南县,西邻祁东县、邵东,北与双峰县接壤。东西宽74千米,南北长55千米。
衡阳县地处五岭上升和洞庭湖下陷的过渡地带,即“衡阳盆地”北沿。在盆地中心部位沉积着第三系红岩层,厚约3000米。东、北、西三面一系列穹窿带均以中南部红色盆地为轴心,环绕排列,构造体态各异。
衡阳县境内有湘江及其支流蒸水等。湘江是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又称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于全州附近汇灌江和罗江,北流入湖南省,经17县市,在湘阴濠河口分为东西两支,至芦林潭又汇合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
衡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年降水量1452毫米,年平均气温17.9℃左右,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30.3℃。
西渡湖之酒产品荣誉
西渡湖之酒共获得奖项30余项之多,连续多年获得湖南省国际农博会金奖。
1988年,西渡湖之酒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
1989年,西渡湖之酒获中国第三届酒类评比银爵奖和法国巴黎包装“世界之星”奖。
2014年04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西渡湖之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西渡湖之酒地理标志
西渡湖之酒产地范围为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原料
1.糯米:选用麻矮糯。
2.水:采用产地范围内的深层页岩地下水。
二、工艺
1.工艺流程:原料→浸泡→淘洗→蒸饭→晾饭→淘洗→入缸发酵→出缸装坛再发酵→提取酒液→杀菌→贮存→配制过滤。
2.关键工艺要求:
(1)淘洗:两次淘洗。
(2)施曲:产地范围内传统酒曲(饼药)。
(3)酿造:鲜酿和陈酿。
(4)封坛:当年干荷叶封坛。榨汁型酒封坛时间1个月至6个月,陈酿型酒封坛时间3年至5年。
3.酿造要求:严格遵守“五不加”原则,不加水、不加糖、不调香、不着色、不加添加剂。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感官品质
类型
榨汁型
陈酿型
外观
金黄色或橙黄色,清亮透明,有光泽,允许瓶(坛)底有微量聚集物
琥珀色,清亮透明,光泽较好
口味
具有西渡湖之酒特有的口味,鲜甜,鲜爽、柔和、无异味
具有西渡湖之酒特有的口味,醇厚,绵甜,尚柔和,尚鲜爽,无异味
香气
具有西渡湖之酒特有的香气,甜香,醇香浓郁,无异香、异气
具有西渡湖之酒特有的香气,馥郁醇香浓郁,无异香、异气。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榨汁型
陈酿型
酒精度(20°C)/(%vol)
≤16.0
12.0—23.0
总糖(以葡萄糖计)/(克/升)≥
150.0
150.0
氨基酸/(克/升)≥
0.45
0.4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西渡湖之酒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南省衡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西渡湖之酒的检测机构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西渡湖之酒补充介绍
西渡湖之酒和麻姑献寿酒系湖南名酒,是以衡阳特产“麻矮糯”为主要原料、辅之科学配方和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质纯天然,富含营养,风味独特,陈年窖香,闻则生津,喝则怡神,常饮有驻颜益寿之功效。曾连续三届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88年荣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和法国巴黎“世界之星”奖。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远销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在首届全国天然矿泉水展评会上荣登金榜的船山牌优质天然矿泉水,已成了称誉市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湖之酒属甜型黄酒、发酵酒,选料精细,工艺严密,祖传秘方制出,传统工艺酿造。此酒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二十六种氨基酸。酒味醇厚,营养丰富、风格独特、美味可口、是男女老幼、四时皆宜的上等饮料、席上佳品,并可入药治病,冲泡鸡蛋,能柔和皮肤,更是良好烹调料酒。 饮用时,可直接或加温、冷冻、兑水、也可掺牛奶和果汁饮用,切勿在瓶内渗水以防变质,用后封口放冷冻。
西渡湖之酒产地范围为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现辖行政区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西渡湖之酒”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