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满族自治特产辽细辛介绍
辽细辛(学名:Asarum heterotropoides F. Schmidt var.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是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横走,根细长,叶片卵状心形或近肾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顶端圆形,叶面在脉上有毛,叶背毛较密;芽苞叶近圆形,花紫棕色,稀紫绿色;花期在顶部成直角弯曲,果期直立;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花丝常较花药稍短,子房近球形,果半球状,5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生于山坡林下、山沟土质肥沃而阴湿地上。模式标本采自我国东北。
该种根入药,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肾经。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辽细辛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直径约3毫米,根细长,直径约1毫米。
叶卵状心形或近肾形,长4-9厘米,宽5-1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长3-4厘米,宽4-5厘米,顶端圆形,叶面在脉上有毛,有时被疏生短毛,叶背毛较密;芽苞叶近圆形,长约8毫米。
花紫棕色,稀紫绿色;花梗长3-5厘米,花期在顶部成直角弯曲,果期直立;花被管壶状或半球状,直径约1厘米,喉部稍缢缩,内壁有纵行脊皱,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长约7毫米,宽约9毫米,由基部向外反折,贴靠于花被管上;雄蕊着生于子房中部,花丝常较花药稍短,药隔不伸出;子房半下位或几近上位,近球形,花柱6,顶端2裂,柱头侧生。
果半球状,长约10毫米,直径约12毫米。花期5月。
辽细辛主要价值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带根全草。
【药性】味辛;性温;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9克;研末,1-3克。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阴虚、血虚、气虚多汗及火升炎上者禁服。反藜芦。本品服用剂量过大,可发生面色潮红、头晕、多汗,甚则胸闷、心悸、恶心、呕吐等副反应。
辽细辛繁殖方法
种子成熟期不一,6月上旬开始成熟,必须做到随熟随采,否则种子延期落地造成损失。当果实由红紫变为粉白色,种子呈黄褐色,无乳浆时采摘为宜。采摘的果实置阴暗处1-2天,使果皮变软粉状,再搓去果皮,用清水冲洗种子,稍晾后,趁鲜播种。
种子处理:若不能及时播种,可采用砂埋处理,其方法:将鲜种子拌上5-10倍湿沙或腐殖质土,装入编织袋内,埋藏在荫凉处的地下,盖土要略高出地面,以防进水,待播种时取出,播种埋藏不迟于7月末,过晚将会影响根部生长。
一般7月上旬播种,分条播和撒播2种。
条播方法:在整好的床面上,横向开沟,行距12厘米、沟深3厘米左右,鲜种子用量90克/平方米,覆筛过的腐殖质土1.5-1.6厘米。
撒播方法:在床面上做成3厘米左右深的床槽,槽底放一层筛过的细腐殖质土,将种子混拌5-10倍细沙,均匀撒播,种距2-3厘米,播后覆上筛过的腐殖质土,厚度1.0-1.5厘米,然后盖上一层枯枝落叶,于翌春去掉覆盖物,以利于出苗。
辽细辛补充介绍
细辛是马兜铃科,属多年生喜阴性草本植物,主要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林区,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辽宁省的细辛主要分布东部山区的宽甸、凤城、桓仁、本溪、新宾等地。丹东是主产地,一般称“辽细辛”,是细辛中的上品,药用价值极高。在野生细辛已处于绝迹状况下,丹东从80年代初开始栽培,并获得成功。全市细辛栽培面积达3400余亩,年产量530余吨,全市适宜种植细辛山峦面积20多万亩。中医学上细辛以全草入药,性温、味辛、温经散寒、化饮、祛风止痛,主治风寒头痛、痰饮咳喘、风湿痹痛、齿痛、鼻渊等症,近几年保健品、装修材料也开始应用,并出口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行情:干货28元/公斤。( 丹东)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辽细辛”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