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特产门源青稞介绍
门源青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属于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环境温差大,光合效率高,农作物病虫害相对较少,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宜青稞种植。门源青稞祼粒呈椭圆形、颗粒饱满、均匀,千粒重高。门源青稞营养丰富,品种较多,具有良好种子外观要求及贮存性,是生产青稞制品的原料 。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门源青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门源青稞历史渊源
青海种植青稞历史悠久,分布地区辽阔。在海北两大古文明遗址—门源永安城遗址和浩门古城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皆发现青稞籽粒,距今约4160~2980年,可见先民早已开始种植和食用青稞。
门源回族自治县主要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三号、北青六号、北青八号等新品种,青稞品种推广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949~1957年,主要推广适合于当地种植的门源小亮兰、白浪散等品种。门源小亮兰系优良农家品种,属极早熟品种。
1958~1979年,主要推广系门源农科所一九六四年从农家品种循化兰青稞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门农一号新品种,为春性较强的中早熟品种。
1979~1995年,主要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一号、北青二号,北青三号、莫多吉等新品种。
1995~2007年,实施种子工程,主要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三号、北青六号、北青八号等新品种。
门源青稞产品特点
种子特性::门源青稞祼粒呈椭圆形、颗粒饱满、均匀,千粒重高。门源青稞是酿制“青稞酒”的主要原料,还可加工成“糌粑”等各种特色食品。
植株性状:门源青稞幼苗直立,叶色绿,叶耳白色叶姿平展。茎5节,主茎基部第一节间长2.77±0.29厘米,第二节间长9.0±1.3厘米,穗下节间长31.4±1.8厘米。单株分蘖0.25个,分蘖成穗率40%,全田植株整齐。
穗部性状:门源青稞穗全抽出,闭颖授粉,穗脖弯垂。穗部半弯。穗形长方形,小穗着生密度疏,颖壳黄色,外颖脉黄色,护颖窄。长芒、有齿、黄色。
抗逆性:门源青稞耐寒、耐旱、耐湿、耐盐碱性中,较抗倒伏。
门源青稞含淀粉量≥60%,蛋白质≥10%,膳食纤维≥6%。脂肪含量≥1.5%。门源青稞营养丰富,品种较多,具有良好种子外观要求及贮存性,是生产青稞制品的原料。
门源青稞产地环境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门源地貌复杂多样、多山。大通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构成了祁连山、大通河、达坂山为主体,山川相连、沟谷相间的盆地。境内山地面积占83.1%,盆地面积占16.9%。海拔高度在2388至5254米之间,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中间低。总体上土壤潜在养分高,物理属性较好,但速效养分不足,呈缺磷、少氮、钾丰富的状况。
门源回族自治县有大通河贯穿境内,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河流法院于此;地处高原高山地区,多冰川融水,水质优良,适宜作为门源青稞的灌溉用水。
门源回族自治县属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多年平均日照时长2264.8~2739.8小时,多年平均太阳辐射达130.68~154千卡/平方厘米,利于门源青稞淀粉的合成;冬长寒冷,多年平均气温仅为0.5℃,病虫害较少;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达520毫米,植物生长期为100~150天适宜种植门源青稞。
门源青稞产品荣誉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门源青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门源青稞地理标志
门源青稞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门源回族自治县所辖浩门镇、青石嘴镇、泉口镇、东川镇,苏吉滩乡、皇城乡、北山乡、麻莲乡、阴田乡、西滩乡、仙米乡、珠固乡共1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5′28″~102°41′26″,北纬37°03′11″~37°59′28″。
门源青稞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5-02-1729。
质量安全规定
门源青稞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体系组织生产。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门源青稞产地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同时,应为土壤疏松,要求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保水力强的肥沃土壤。
1.1、精细整地:整地质量的好坏,对青稞出苗,根系发育和培育壮苗有很大的关系,也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耕翻灭茬,耕深20~25厘米,结合耕翻秋季施有机肥1.5~2立方米,冬季碾地保墒一遍,播前轻耙8~10厘米。每次翻地后,应及时捡去石块,板茬地待土壤解冻大于10厘米及时春浅翻一遍,耕深12厘米,结合浅翻施有机肥,耕翻精翻,翻虚翻透,并及时重耱地保墒一遍,打碎土坷垃,做到地表土壤细碎,平整无犁沟、塄坎。
1.2、土壤处理:为防除野燕麦、水燕麦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40%燕麦畏乳油200~250毫升,兑水15千克或拌入50千克细砂或细潮土,均匀喷雾或撒到地表,及时用耙或旋耕器混土8~10厘米,接着耱地镇压一遍。或选用其它安全、高效除草剂处理。
1.3、施足底肥:青稞生育期短、发育快、分蘖率强,早期对养分反映敏感,分蘖至拔节期是养分吸收最多的一个时期,占全生育期的60~70%。要求基肥要足,追肥要早,后期根外喷施,主要目的是增粒重,促早熟。一般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方,青稞专用配方肥10千克,尿素5千克。有机肥和配方肥全作基肥或种肥施用,尿素留作根外追肥或叶面喷施,条件允许最好利用分层施肥条播机播种时施入。
2、品种准备:
2.1、品种选择:北青系列、昆仑系列青稞,选育含有丰富β-葡聚糖的新品种。
2.2、精选种子:用种子精选机、风车或人工簸、筛等方式进行精选,用种量少时采用人工粒选种子。种子纯度达到95%以上、净度达到99%,发芽率达到90%、发芽势达到95%。
2.3、播前晒种:
播前晒种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虫卵,改善种子通透性,打破种子休眠期,提高种子活力。播前选择晴天将种子摊成5~10厘米厚度,在日光下晒2~3天,晒时勤搅动,夜间盖上篷布。
2.4、药剂拌种:播前用80%“402抗菌剂”2毫升,兑水2.8千克,拌种20千克,闷种6小时或1%石灰水50千克浸种30千克1~2天,预防青稞条纹病、云纹病和黑穗病。
3、生产管理:
3.1、播种时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10厘米地温上升到1.5~6℃时进行播种。门源青稞适宜播种期地表刚解冻,顶凌播种种子深浅一致,土壤返潮水分较多,利于种子生根发芽,苗期时间越长,低温蹲苗春化过程完成的越好,有效分蘖增加,幼穗分化愈充分,数量就愈多,有利形成高产。
3.2、播种方法:采用撒播或条播,行距18~20厘米,种子覆土3~5厘米。
①播种前要耕地翻肥,深度不超过15厘米,有机肥扬撒,配方肥留施,耕后耱平。
②施药灭草:针对该地区燕麦草危害严重的情况,播前7天整地时用燕麦畏0.2千克/亩兑水30~40千克拌匀、撒匀后浅犁、细犁入土后耱平。
3.3、播种量:要求合理密植,机械条播17~19千克/亩,撒播20~22千克/亩。
4、苗期管理:
4.1、查苗补苗和间苗:从出苗到拨节幼苗要叶色嫩绿,出苗整齐、生长健壮、叶宽肥厚、无泛黄现象,当幼苗长至3~4叶片时结合松土早除草,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苗早发。每亩苗数在28~30万株为佳。
4.2、根外追肥:幼苗发黄瘦可用尿素4~5千克/亩根外追肥,也可喷磷酸二氢钾0.1千克/亩加尿素0.5~1千克进行叶面喷施。
5、孕穗期管理:
5.1、长势判断:株高40~50厘米,群体生长整齐一致,浅绿色,个体茎粗不倾斜。
5.2、管理措施:拨高草,喷施穗前肥,主要是磷酸二氢钾每0.1千克/亩,兑水50千克喷雾。
6、灌浆期管理:
6.1、长势判断:穗面整齐,具有2~3片绿叶,株高80厘米~90厘米,穗长5厘米左右。
6.2、管理措施:用0.1千克/亩磷酸二氢钾加水50千克喷雾,促进灌浆,防青干。
7、成熟收获:
①选留种:用种量大时,选择长势好,纯度高的地块作为种子田,种子田选定好后,在收获前1~3天进行一次去杂去劣,单收、单打、单藏。用种量少,可以选择长势好,品种特性明显的单穗进行穗选,选择的穗头要及时风干,单打单藏,作为来年种子。
②田间管护:收获期青稞临近停止生长,茎杆变干变脆、穗头及易掉落,期间要防止牲畜践踏啃食。
③收获:在蜡熟期籽粒含水量30%左右时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人工收割,打捆风干,风干后及时单独脱粒。采用机械收割应适当延迟7~10天。
门源青稞专用标志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注制度。门源青稞专用标志的使用具体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执行: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持有人“门源回族自治县种籽经营管理站”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①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
②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④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使用的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2、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①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门源青稞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②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③正确规范地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4、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6、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门源青稞补充介绍
门源青稞是青海海北门源回族自治县的特产。
青稞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区辽阔,但从中国范围来说青稞的种植则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两省区及甘肃、四川仅靠青藏高原的边远地区。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古属羌地,以牧为主,农业生产规模小而不发达。但海北两大古文明遗址—门源永安城遗址和浩门古城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皆发现青稞籽粒,距今约4160-2980年,足见当时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和食用青稞。近年来我省青稞栽培面积长期保持在80-100万亩,仅次于小麦、油菜,是青海六大作物之一。青稞也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我县是全省藏区青稞主产区之一,全县青稞面积保持在16万亩,青稞年均亩产250公斤,在全省青稞生产中占上水平,历史最高单产达到465公斤,因此尚有很大的增产潜力。这里的群众历来喜种青稞,重视青稞生产,积极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
门源青稞
门源县青稞杂粮营销协会
地域范围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0°55′28″至102°41′26″,北纬37°03′11″至37°59′28″,海拔高度在2388——5254.5米间。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天祝、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本省大通、互助县,西与本州祁连、海晏县毗邻,历史上曾为“丝绸之路”的辅道,是青海省的“北大门”。县境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辖4镇8乡,省属单位有浩门农场、门源种马场。门源青稞在全县范围内种植,全县青稞播种面积常年在16万亩,约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7%左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门源青稞的外在感官特性 (1)种子特性: 门源青稞祼粒、椭圆形、颗粒饱满、均匀,千粒重高;是酿制“青稞酒”的主要原料,可加工成“糌粑”等各种特色食品。 (2)植株性状: 幼苗直立,叶色绿,叶耳白色叶姿平展。旗叶下第一片叶长29.6±2厘米,叶宽2.15±0.2厘米。株型半松散,株高102.7±2.4厘米,茎杆黄色,茎粗4.13±1.5毫米,弹性中等蜡粉少。茎5节,主茎基部第一节间长2.77±0.29厘米,第二节间长9.0±1.3厘米,穗下节间长31.4±1.8厘米。单株分蘖0.25个,分蘖成穗率40%,全田植株整齐。 (3)穗部性状:穗全抽出,闭颖授粉,穗脖弯垂。穗部半弯。穗形长方形。穗长6.0±0.4厘米,四棱,小穗着生密度疏,颖壳黄色,外颖脉黄色,护颖窄。长芒、有齿、黄色。 (4)抗逆性:耐寒、耐旱、耐湿、耐盐碱性中,较抗倒伏。 2、门源青稞的内在品质 检测结果表明:门源青稞含淀粉量≥60%,蛋白质≥10%,膳量纤维≥6%。脂肪含量≥1.5%。门源青稞营养丰富,品种较多,具有理想的种子外观要求及优良的贮存性,是生产青稞制品的理想原料。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门源青稞”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