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特产

民和马铃薯

民和马铃薯特产照片

民和特产民和马铃薯介绍

民和马铃薯属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

民和马铃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马铃薯传入民和县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民和县所辖22个乡镇多为山区,土壤主要以灰钙土、栗钙土、红壤土等为主,成土母质为黄土,土质属中壤土,质地疏松,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较大,适宜民和马铃薯的生长。民和马铃薯薯块长圆形,表皮粗糙,黄皮黄肉,薯块整齐,蒸煮后肉质酥散,色味纯正,口感好。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和马铃薯历史渊源

民和马铃薯传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约为清末民国初年(公元1910年),民和县河湟地区,民不聊生,土地荒芜,农民都是过着“早上汤、中午光、晚上半汤喝不上”的生活,大批的农民逃亡到山区,开垦荒地,种植马铃薯。

20世纪60年代中期,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活极度困窘,食物匮乏,马铃薯救了不少人的命,帮人们度过了难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普及马铃薯新品种“脱毒种薯”,因其丰产、品质好,使民和马铃薯生产得以恢复发展,到“十一五”期末,跃居种植作物之首。

民和马铃薯产品特点

民和马铃薯感官品质

民和马铃薯薯块长圆形,表皮粗糙,黄皮黄肉。致密度中等,芽眼有色,深度中等,数目中等,芽眉半月型,脐部深,薯块整齐,蒸煮后肉质酥散,色味纯正,口感好。

民和马铃薯品质指标

民和马铃薯的内在品质指标为:磷35.6±5.1毫克/100克,钾306±30.2毫克/100克,干物质24.2±6.2克/100克,还原糖0.87±0.09克/100克,镁30.3±4.3毫克/100克,核黄素0.24±0.02毫克/100克,硫胺素0.11±0.01毫克/100克,与青海省食物营养成分表对照比较,还原糖高63%,镁高152%,核黄素高700%,硫胺素高22%。

民和马铃薯产地环境

民和马铃薯土壤地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多为山区,县境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系的达板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整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湟水飞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地貌特征大致可概括为“八条大沟九道山,两大谷地三大垣”。土壤主要以灰钙土、栗钙土、红壤土等为主,成土母质为黄土,土质属中壤土,质地疏松,适宜民和马铃薯的生长。

民和马铃薯水文情况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水资源较丰富,流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主要河流有三条,即黄河、湟水河、大通河,大小河沟计二十四条,其中十八条河沟源于拉脊山山脉。黄河、湟水、大通河系三大过境河流,多年平均过境容水总量约4.5亿立方米。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沟24条,其中较大的常流水沟有隆治沟、巴州沟、米拉沟、松树沟、前河沟、大马家沟、杏儿沟、马营沟等8条,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725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0.766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0.213亿立方米。

民和马铃薯气候情况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属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凉爽、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7.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0.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0℃。平均作物生长期为234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40.9毫米,且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年蒸发量为1804.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6%。全年无霜期149天,最大冻土深度为90厘米。≥0℃的积温2500-3500℃,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辐射125-185千卡/平方厘米。气候特点是光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降水差异大,夜雨多,强度小。热量水平低,冬季严寒干旱,夏季温凉短促,降雨集中。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适宜种植马铃薯。

民和马铃薯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和马铃薯地理标志

民和马铃薯地域保护范围

民和马铃薯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所辖22个乡镇,官亭、中川、杏儿、甘沟、前河、满坪、转导、马营、大庄、古鄯、隆治、总堡、马场垣、川口、巴州、西沟、核桃庄、李二堡、峡门、新民、松树、北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

民和马铃薯质量技术要求

安全要求

在民和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民和马铃薯生产过程及产品应符合以下规定:GB4406-1984种薯、GB18133-2012马铃薯种薯、GB/T6543-2008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9693-19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NY5221-2005无公害食品薯芋类蔬菜、NY50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1066-2006铃薯等级规格。

特定生产方式

产地选择:民和县马铃薯产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2-3年没种过、茄科类作物的地块,土壤疏松,肥力好,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保水力强的肥沃土壤,沙壤土或壤土均可,土壤pH值在5.9-7.4。

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该地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马铃薯品种。种薯质量必须符合脱毒种薯质量标准(GB18133-2012马铃薯种薯)。选种:选用经病毒和种薯质量检测,确认为符合质量要求的脱毒种薯。选用30-50克重量的种薯整薯播种。催芽:播种前10-15天,将种薯放在15-20℃散射光下进行催芽,待芽变紫色时切种,切好的芽块拌些草木灰或生石灰粉,以促进切口尽早愈合,放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土地选择:选择土质肥沃的土地,并且整地时要求耕深20厘米以上。合理施肥:确保基地马铃薯健康生长,生产技术小组通过土壤化验,确定合理施肥方案,实行配方施肥。

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播种时间:当10厘米土壤温度稳定通过3℃时播种,具体时间一般选在4月中旬-5月上旬。施肥:以该地测土配方为依据,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4-5方,马铃薯专用肥50公斤(或磷酸二铵20-30公斤,尿素15-30公斤)。合理密植:用40克左右的小整薯或50克左右的切块薯播种,每亩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亩,瘠薄地宜密,肥地宜稀。田间管理:培土:马铃薯苗齐时进行浅中耕除草;4-5片叶时中耕培土一次,培土高度8厘米;现蕾期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要尽量向根部多培,培土厚度10-20厘米,高度30-40厘米。除草:结合培土,人工除草1次-2次。追肥:现蕾期结合中耕培土亩追施尿素5公斤,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早、晚疫病:用58%甲霜灵6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喷1-2次。防治蚜虫: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也可用黄板诱蚜进行防治。收获:当马铃薯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易与植株脱离时收获。收获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收获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种薯摊晾后贮藏。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应符合NY/T1066-2006铃薯等级规格。

贮藏技术:马铃薯贮藏一般要做到按品种、用途,分类、分级入窖贮藏,环境必须阴凉、通风、清洁,严防暴晒、雨淋、冻害、病虫害、鼠害及有害物污染。温度:不宜在太低的温度下贮藏。在2-4℃下贮藏。湿度:湿度最好控制在75-85%,通风条件相同于种薯贮藏条件。光:应在黑暗无光的条件下贮藏。

包装运输:包装运输应符合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民和马铃薯专用标志使用

民和马铃薯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并注明检验人员姓名或代号。在民和马铃薯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民和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民和县农作物脱毒技术开发中心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民和马铃薯补充介绍

  民和马铃薯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特产。民和马铃薯主要品种为民薯2号、青薯2号、阿尔法、青薯9号、大西洋、费乌瑞它等。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2.2万亩。民和马铃薯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带,境内海拔1650 ̄4220m,年平均气温8.5℃,日照时数2259.9h,无霜期170 ̄200d,年平均降水量为350 ̄450mm,且分布不均匀,7 ̄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山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海拔高,温差大,气候冷凉,特别是降水规律与马铃薯的需水特点相吻合,非常适宜马铃薯生产。

  民和县把农业结构调整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种措施扶持马铃薯产业。马铃薯成了浅山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一是资金扶持。按照有关政策,为需要资金支持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申报信贷扶贫资金支持发展,为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种属生产基地、马铃薯主产区及种植区的农户发放小额贴息扶贫贷款,帮助企业和农户进行马铃薯生产和加工,有效促进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壮大发展。二是连片开发。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思路,积极探索集中连片企业带动的整村推进项目新模式。三是培育协会。2002年7月组建成立了马铃薯营销协会,现有会员1200名,年组织销售马铃薯5万吨以上,累计销售马铃薯28.5万吨,农民累计销售收入达到12500余万元,受益农户4.5万户。四是科技支持。结合扶贫项目的实施,每年组织开展马铃薯良种繁育技术培训,培训群众5000多人,结合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把配方施肥、科学种植、规范管理作为培训重点,每年扶持马铃薯种植科技示范户400户左右。五是创新模式。积极协调民和威斯顿精淀粉有限公司参与整村推进产业化扶持项目,对签单户实行最低保护价让利政策,全面收购订单农户种植的马铃薯,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六是加工增值。扶持培育了三江马铃薯制品集团公司,威斯顿淀粉加工公司,1镇、官亭镇淀粉加工厂等一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

  2013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作物脱毒技术开发中心申报的“民和马铃薯”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民和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全境,包括川口镇、巴州镇、马场垣乡、西沟乡、古鄯镇、核桃庄乡、李二堡镇、松树乡、峡门镇、新民乡、北山乡、隆治乡、总堡乡、满坪镇、-镇、前河乡、转导乡、甘沟乡、-乡、官亭镇、中川乡、杏儿乡,地理坐标是东径102°26ˊ-103°04ˊ,北纬35°45ˊ-36°26ˊ。县境内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民和马铃薯”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民和马铃薯”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