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特产白花丹参介绍
白花丹参(学名:Salvia miltiorrhiza f.alba C.Y.Wu et H.W.Li)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肥厚,肉质,外面朱红色,内面白色,疏生支根。茎直立,高可达80厘米,四稜形,具槽,密被长柔毛,多分枝。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叶柄密被向下长柔毛,小叶片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或宽披针形,边缘具圆齿,草质,两面被疏柔毛,小叶柄与叶轴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多花,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苞片披针形,花萼钟形,带紫色,花后稍增大,二唇形,上唇全缘,三角形,侧脉外缘具狭翅,下唇与上唇近等长,齿三角形,花白色,退化雄蕊线形,花柱远外伸,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黑色,椭圆形,4-8月开花,花后见果。
主要分布于中国济南、莱芜、泰安等地。生长在山坡、林下灌丛,栽培于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或水质土。
白花丹参有效成分是紫花丹参的2-3倍,比紫花丹参多出两种化合物即四氢丹参醌和丹参醛,中国山东章丘和莱芜民间常用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效果明显优于丹参,使用历史悠久。另外,抗菌丹参制剂中含有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对体外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有抑制作用,还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明显的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白花丹参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厚,外面红色。茎高40-80厘米,有长柔毛。叶常为单数羽状,为复叶;小叶1-3对,卵形或椭圆状卵形,两面有毛。花为白花,轮伞花序,组成顶生或腋生假总状花序,密生腺毛或长柔毛;苞片披针形,花萼白色,有11条脉纹,长约11毫米,外有腺毛,2唇形,上唇阔三角形,顶端有。3个聚合小尖头,下唇有2齿,三角形或近半圆形;花冠白色,长2-2.7厘米,筒内有毛环,上唇镰刀形,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间裂片最大;雄蕊着生下唇基部。小坚果黑色,椭圆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白花丹参主要价值
白花丹参有效成分是紫花丹参的2-3倍,比紫花丹参多出两种化合物即四氢丹参醌和丹参醛,白花丹参的根: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癓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叶:活血祛瘀、清心除烦。用于胸痹心痛、心烦不眠;制茶饮用于胸闷心痛,头晕目眩。花:清心除烦,活血除瘀。中国山东章丘和莱芜民间常用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效果明显优于丹参,使用历史悠久。另外,抗菌丹参制剂中含有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对体外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有抑制作用,还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明显的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白花丹参繁殖方法
整畦: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中性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宜(过粘过砂的土壤不宜种植),亩施腐熟的圈肥或土杂肥1.5万千克,复合肥15千克,均匀撒于地面,深耕0.35米,整平耙细,然后按0.90米的宽度做畦,畦埂宽0.20米,高0.15米,播种时如土壤干燥,应先浇水灌畦。
育苗:种子育苗。在7-8月份,白花丹参种子成熟后,及时采集晾干贮存。翌年春,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15厘米,开1.5厘米的浅沟,先用壶溜水,待水渗完后,将掺细砂的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镇压,13天左右即可出苗(亩用种0.5千克),苗高10厘米时,按株距10厘米定苗,多余的苗,可移栽扩田。根段育苗:在“春分”前,选择向阳避风处,把粗壮、色好、无病虫害的白花丹参新根,整成把,切成7厘米长的根段,倾斜或垂直插于备好的地块内(种根选上、中段的为好,插时不要倒置)。
白花丹参补充介绍
山东省莱芜市地处泰山东麓,鲁中腹地,自古就盛产多种中药材,是国内部分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莱芜北部山区绵延几百公里,以丘陵地带为主,溪水涓流,气候适宜,光照充分,降水量充足,砂质土壤,水质无污染,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是白花丹参理想的生长之地。为保护白花丹参这一野生稀有物种,加快产业化研究开发,于一九九九年成立了莱芜市丰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中心现有员工29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0人,技工7人,丹参研究开发基地设在莱芜北部山区的苗山镇,中心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多家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主要是对山东特产稀有物种白花丹参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对传统丹参、泰山白首乌、葛根等也进行了规模开发。
白花丹参为丹参族中一极品,为山东特产莱芜道地药材之一,过去多为珍品收藏或馈赠亲友,因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一稀有物种已濒临绝迹。为保护这一稀有物种,加快研究开发利用,1999年成立了莱芜市丰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从物种搜集、野生驯化、良种选育、高产栽培、药理、药效、毒理等方面行了系统的研究,筛选培育出了高质亩产的白花丹参品种,种植技术已有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白花丹参”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