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特产莱芜香肠介绍
莱芜香肠是香肠的一种,黑褐油亮,味道香醇,营养丰富,肉质紧实,并具有耐贮耐运等优点。莱芜香肠的原料是莱芜黑猪猪肉。
莱芜香肠历史来源
莱芜香肠清道光年间开始生产,已有百余年生产历史。莱芜香肠产于莱芜市城北三十里的着名古镇——吐丝口(现为口镇),是山东名吃之一。
莱芜香肠也叫顺香斋南肠,由叫口镇南肠,创始人是淄博市博山区的中医苏有南。苏有南为给母亲治病,将中药材加入了香肠的制作中,这是莱芜香肠被称为“南肠”的原因。苏有南家隔壁的苏志亭,是济南历城人,祖上就是经营香肠的,开始生产这种香肠。
因为生意不好,苏志亭迁到了莱芜城北的吐丝口,也就是口镇。将店铺名称改为“莱芜口镇顺香斋”,苏志亭在这里用莱芜黑猪猪肉生产莱芜香肠。
莱芜香肠产品特点
具有营养丰富,美味清口,增进食欲,健胃理气等功能和虫不蛀,蝇不叮,久放不变质等特点。
莱芜香肠制作方法
1.原料肉和辅料选择:选健康新鲜的精瘦肉和适量肥肉(依个人口味适量添加或不加肥肉),必须除去碎骨,以腿肉和臀肉为最好。肉质要有弹性,色泽鲜红。新鲜肉因粘着力强,可提高制品的保水能力。肠衣要求无异味,拉力强,有一定长度,直径为16~18毫米。肠衣品质对香肠外观影响较大,一般用猪小肠。食盐用纯度在95%以上的精盐,要求无杂质,水分在2%以下。酱油是加工香肠的主要调味品(灌肠中不加),用量较多,对香肠风味影响较大,所以选用上等白酱油或优质特制酱油。
2.切肉:将瘦肉剔去结缔组织和碎骨后,切割成长10~12厘米、宽2.5~3厘米的肉条,用清水洗泡,排出血水后沥干。再用切肉机切成8~10毫米的肉丁。肥肉以背膘最好,切成1厘米的小方块,用35℃温水清洗,以除去浮油和杂质,捞出沥干后可加食盐腌制。
3.拌馅:将定量的瘦肉末和沥干的肥肉丁混合倒入搅拌机内,将按配方精确配制好的各种调料均匀撒在肉上,以免搅拌不匀。搅拌均匀的肉馅应迅速灌制,否则色泽要变褐色,影响制品外观。
4.灌肠:灌制前将肠衣洗净,泡在清水中,待其变软后即可使用。灌肠有手工和机械两种。肉联厂都采用空气压缩灌肠机。灌制时把握肠衣的手,松紧要适当,避免肠内肉馅过多而胀破肠衣或令香肠过于粗大。灌制后的香肠,从中部开始用手捏挤出节后拧4~5圈,每24~26厘米为一小节,向两侧由上到下对称分节。再用钢针刺孔,使肠内气体可排出。然后用清水洗净肠体表面的油腻、肠馅,使肠体保持清洁明亮,以利干燥脱水。
5.晾晒:冬夏有别,冬天直接在太阳下晾晒8天左右即可(天气好的话最少三天);夏天宜阴干,不可在太阳下暴晒,否则香肠可能会有异味。
6、蒸煮:蒸30分钟(与山东地区蒸馒头完全一样),或加酱油(应该用老汤,但老汤不容易找到)煮15分钟。
6.贮存:在10℃条件下,可保存1~3个月。应挂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质量标准:色泽鲜艳,红白分明,表面干燥,无发白现象。具有特殊的香味,表面不应有较大横花纹,收缩皱纹较整齐。每条香肠长短相似,粗细均匀,肥瘦肉比例适宜。
莱芜香肠补充介绍
莱芜口镇“香肠”有近200年的历史,是口镇的一项传统工艺,久负盛名。目前,全镇香肠加工户已发展到86家,其中美香斋、精香斋等带“斋”字号的就达39家,年加工香肠500万斤,另外,还研制开发了风干肉、猪肉干等系列产品,深受客户欢迎,产品除销往本省外,还销往北京、天津、东北等地。( 莱城)
莱芜香肠源自顺香斋南肠。清朝末年,历城人苏志廷由济南辗转到莱芜口镇开张创制。其主要原料是莱芜猪之瘦肉和小肠,其佐料原为十余种,后经厨师王玉玲和博山的一名中医反复研究,定为砂仁、八角、边桂、花椒、石落子等八种,外加优质酱油。经过刮肠、剁肉、拌馅、灌肠、晾晒、蒸煮等工序,精制而成,风味独特,具有营养丰富,美味清口,增进食欲,健胃理气等功效和虫不蛀,蝇不叮,久放不变质等特点,是宴宾和馈友之佳品。70 年代以来,口镇及所属下水河等村,在 “顺香斋”的影响带动下,纷纷开办香肠加工厂,使莱芜这一名吃制造业更加兴旺。目前,香肠加工厂有百余处,其中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有全香斋、正香斋、玉香斋、盛香斋、锦香斋、聚香斋、源香斋、兴香斋等。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莱芜香肠”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