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特产代县大米介绍
代县大米,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代县作为雁门古塞地区,滹沱河水由东向西流过,沿河两岸农民历来有种植水稻的习惯。代县大米以颗粒大,洁白细腻,口感黏弹、香甜,蛋白质高而著称。代县精大米色白、味香,似江南鱼米。
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代县大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代县大米历史渊源
代县历史上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当地出产的大米可与天津小站、太原晋祠大米媲美。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6日,毛泽东主席从延安至西柏坡途经代县吃了大米,称赞“没想到黄土高原能产这么好的大米,我多吃了一碗。”
2006年,代县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开发荒滩,改碱地为稻田,建成了忻州最大优质水稻种植基地5万亩,并加工包装,使代县大米进商场入超市成为商品。
2012年以来,为了不使代县大米这一名优特产持续萎缩,当地政府引导、鼓励滹沱河沿岸农民恢复水稻种植,并给予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水稻种植得以大幅度提升。
代县大米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代县大米颗粒大、饱满,整齐均匀,洁白细腻,口感黏弹、香甜。
内在品质指标
经检测,代县大米直链淀粉含量14~18克每百克,垩白度1.0克每百克,千粒重17~21每百克。
代县大米产地环境
代县地貌由山地、丘陵和平川盘结而成,特征为“两山夹一川”“七山一水二分田”。代县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492.2毫米,年总积温3685.9℃,年日照时数2863.6小时,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多发生在春季,其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境内滹沱河东西贯穿全境,地下水资源丰富。代县滹沱河两岸东起峨口镇、西至阳明堡镇有5万多亩滩涂。当地气候湿润温和,无霜期长达170天,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69%,pH值8.4,灌溉水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些条件构成了水稻理想的生长环境。
代县大米产品荣誉
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代县大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代县大米地理标志
代县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忻州市代县所辖阳明堡镇、上馆镇、磨坊乡、枣林镇、峨口镇、聂营镇、峪口乡、新高乡共计8个乡(镇)68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4′~113°20′,北纬38°58′~39°11′。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代县大米种植于境内滹沱河两岸的滩涂上,适合优质水稻的生长,基地属绿色湿地生态基地。
(2)品种选择: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主要选用吉粳511号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水稻生产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有机肥料与无机氮的比例不超过1:1,禁止施用硝态氮肥。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按照《代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规程》、《绿色食品大米生产操作规程》操作。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T/T393)和《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
(4)管理模式:实行统一化肥、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田间作业、统一收获。
(5)产品收获:水稻收割时,做到单品种、单收、单育、单除、立收不混,不霉、不污染。
(6)生产记录:对代县大米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做好化肥、农药的使用记载;专人保管化肥、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定期对水稻基地进行农药残留抽检,对在抽检过程中,发现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农药残留超标的,不得上市销售,并予以曝光。搞好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质量安全规定
代县大米产品应符合NY/T419《绿色食品大米》标准要求。
地域范围内的代县大米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代县大米”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代县大米补充介绍
代县滹沱河两岸东起峨口镇、西至阳明堡有5万多亩滩涂。这里气候湿润温和,无霜期长达170天,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69%,PH值8.4,河水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由这些条件构成了水稻理想的生长环境。代县大米以颗粒大,洁白细腻,蛋白质高,适合性强而著称。一般大米蛋白质含量在6.5——9%,但代县大米蛋白质含量超过10%,达到了出口标准,脂肪、淀粉等含量及有关指标,均属上乘。
代县精大米色白、味香,似江南鱼米,就连毛主席1948年4月6日从延安至西柏坡途经代县时都说:“没想到黄土高原能产这么好的大米,我多吃了一碗。”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代县大米”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