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特产蜀锦介绍
蜀锦,四川省成都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蜀锦,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
蜀锦有两千年的历史,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锦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2010年09月0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蜀锦”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蜀锦历史渊源
蜀锦是中国四川生产彩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
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经锦)为主。朱启钤《丝绣笔记》:“盖春秋末时蜀未通中国,郑、卫、齐、鲁无不产锦。”又云:“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蜀锦勃兴……”西汉时,蜀锦品种、花色甚多,用途很广,行销全国。
汉代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体现了蜀锦的历史,也体现了蜀锦的地位。而在2012年对成都老官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中,在2号的墓葬北底箱出土了4部蜀锦提花织机模型,据悉,出土的四部织机模型,应当是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有出土单位的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对中国纺织史、科技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最高水平,甚至对世界纺织史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国,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远销到日本、波斯。唐代蜀锦保存到现代的有团花纹锦、赤狮凤纹蜀江锦待多种,其图案有团花、龟甲、格子、莲花、对禽、对兽、斗羊、翔凤、游鳞等。
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宋元蜀锦十分精美,可从元《蜀锦谱》中窥见一斑。
明末全国性大动乱对蜀锦生产摧残严重。
清代蜀锦得到恢复,并受到江南织锦很大影响,产生了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品种,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月华最具特色。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月华锦牵经时要根据彩条配色以及经线配色的编号,按彩条的次序、宽窄、色经的深浅变化规律来排列籆子,每牵完一柳头,必须调换一部分篗子,称为“手换手”,此为蜀锦独有的牵经方法。
蜀锦的织造在汉唐时期以多综多蹑织机为主,唐宋以来使用束综提花的花楼织机。现代蜀锦采用的是分条整经的方式,适宜于牵彩条经。现代蜀锦用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色彩鲜艳。传统构图大体可分为雨丝锦、方方锦、条花锦、散花锦、浣花锦和民族锦六种。
蜀锦产品特点
蜀锦织品经纬比例恰当,图案清晰,色彩丰富,花型饱满,工艺精美。蜀锦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以多重彩经起花的蜀锦为经锦,以多重彩纬起花的蜀锦为纬锦,其中经锦工艺是蜀锦独有的。
蜀锦产地环境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土壤肥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具备了蜀锦需要的桑蚕丝及草木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
蜀锦产品荣誉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蜀锦获南洋博览荣获国际特等奖。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蜀锦获在巴拿马荣获金奖。
宣统元年(1909年),蜀锦参加南洋劝业会展览,博得国际好评,荣获特等奖。
民国二十八年(1937年),蜀锦在美国纽约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东方美人奖。
1980年,蜀锦月华锦、雨丝锦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部名牌产品奖。
1984年,蜀锦民族缎荣获中国丝绸总公司优质名牌奖。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成为首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蜀锦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0年7月27日,蜀锦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2022年2月,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蜀锦地理标志
蜀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牛区、双流县等3个区县现辖行政区域。
(一)原辅材料。
1.桑蚕丝由桑蚕丝并捻后精练、染色而成。
2.桑蚕丝的产地品质要求:四川生产的3A级以上桑蚕丝。
(二)生产设备。
小花楼织机。
(三)主要工艺。
1.工艺流程:
注:纹织设计:将图案转换成织物组织的设计。
2.挑花结本:制作蜀锦的花本工艺,即把蜀锦的图案和色彩转换(编结)成可程序控制的提花织造工艺语言——花本。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蜀锦织品经纬比例恰当,图案清晰,色彩丰富,花型饱满,工艺精美。蜀锦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以多重彩经起花的蜀锦为经锦,以多重彩纬起花的蜀锦为纬锦。经锦工艺是蜀锦独有的。蜀锦成品颜色至少5种。
2.理化指标:蜀锦织品按设计、用途不同,分为匹料和块料(工艺品)两种。
(1)匹料:
项目
指标
优等品
一等品
二等品
三等品
幅宽偏差,%
±2.0
±3.0
±4.0
±5.0
质量偏差,%
-3.0
-4.0
-5.0
-6.0
密度偏差,%
经密
-2.0
-3.0
-4.0
-5.0
纬密
-3.0
-4.0
-5.0
-6.0
断裂强力,N≥
200
干洗尺寸变化率,%≥
-1.0
-1.5
-2.0
-3.0
色牢度,级
≥
耐干摩擦
变色、沾色
3-4
3
3
3
耐热压
变色
4
3—4
3
3
耐干洗
变色
4
3—4
2—3
2—3
耐光
3—4
3
外观品质,分/米≤
幅宽114厘米及以下
0.5
1.0
2.0
4.0
幅宽114厘米以上
0.6
1.2
2.4
4.8
(2)块料(工艺品):
项目
指标
优等品
合格品
幅宽偏差,%
±2.0
±2.0
质量偏差,%
-3.0
-4.0
密度偏差,%
经密
-2.0
-3.0
纬密
-3.0
-4.0
断裂强力,N≥
200
干洗尺寸变化率,%
-2.0—1.0
色牢度,级≥
耐干摩擦
变色、沾色
3-4
3
耐热压
变色
4
3
耐干洗
变色
4
3
耐光
3
外观品质,个/块
细微2
轻微3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蜀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蜀锦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蜀锦补充介绍
四川以前为古蜀国,“蜀”即蚕桑,生产彩锦的历史源远流长。西汉时,花色品种繁多的蜀锦已行销中原。到了唐代,蜀铁已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各国,通过海运外销日本。蜀锦质地紧密坚韧,色调艳丽。图案纹饰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结构严谨,古朴典雅,深受国内外人民欢迎
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成都蜀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即形成重要产业。汉代官府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锦城”之称。蜀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锦样已有数百种之多。蜀锦是纯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彩丽,牢固耐用
锦样格调有:方方锦、月华锦、雨丝锦、皖花锦、铺地锦、散花锦等诸多工艺品种。另外还有民族缎等供少数民族作服饰、宗教装饰用的锦样品种。( 成都)
蜀锦,是四川民间文化遗产中历史悠久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瑰宝。古籍里有关她的轶闻趣事不少,往往能从侧面反映出古锦曾经拥有的辉煌。关于四川民间工艺,“琐话”自然从这里开始。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诗中的锦官城——四川省首府成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唐时期,就因织锦而闻名天下。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林木和野桑生长茂盛,又产红花、茜草之类的染料植物,于是栽桑养蚕相当普遍,随之以蚕丝为料的织品自然出现。据《尚书》记述,春秋战国时代“织采为纹曰锦,织素为纹曰绮”的古锦即已初具规模。到了汉代。蜀锦更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这里有两位汉代大文豪的故事以资佐证。一个是司马相如。据说在潦倒时曾把一件蜀锦做的“鹔<爽鸟>裘”典当了去买酒喝。这位名人的举动,立即引起了达官显贵争相效仿,都在蜀锦衣服上缀以鹉鹅花纹,号曰“相如锦”。另外《西京杂记》还有他借用织锦技法,形象阐述作赋旨趣的记载:“相如友人盛览,字长通,牂柯名士也。尝问作赋法,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览退而作‘列锦赋组合歌’”。成都另一位大辞赋家扬雄在《蜀都赋》里也直接描述过蜀锦生产的盛况:“尔乃其人,自造奇锦,纟仑纟匪颁,纟参缘其中,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相对稳定的成都其蜀锦织造却达到空前的地步。《吴书·甘宁传》说得最有趣,称东吴大将甘兴霸原籍四川忠县(巴郡临江)人。早年在长江中上游一带作水贼,他的贼船全用蜀锦作帆为标记,号称“锦帆贼”。用蜀中特产来标榜自己的特殊身份,固然是别出心裁,同时也说明当时蜀锦生产的繁荣和消费状况。《魏书·倭人传》上说:“魏明帝赐倭女王绛地蛟龙锦五匹,绀地句文锦三匹”。它不只告诉我们当时魏国曾向蜀国购买蜀锦作馈赠礼物,而且提供了蜀锦织造纹样特征。这种底上挑谱成锦地,上面加织各种花纹的“锦上添花”织造方法正是蜀锦和其它地方古锦的重要区别。《蜀书》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入成都,取府库藏锦分别赏赐诸葛亮、关羽、张飞和法正等每人一千匹。诸葛亮治蜀期间,更是把养蚕织锦、盐铁官营视作富国强兵的两大经济政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简雍为贯彻诸葛亮这一方针,对蜀锦生产又采取了统管和织造两项政策。对蚕茧统一收购,收买农奴从事锦缎织造。在城南以土筑城,建造织锦专业的锦官城。城里从事织锦的煮茧、缫丝、挽丝、机抒、织锦、漂洗、练染、纺择工艺均为女工和农奴。织出的“降地蛟龙锦”、“瑞草仙鹤锦”、“如意牡丹锦”、“甘地句文锦”等数十种名贵蜀锦,花纹雅丽,色彩分明,华丽辉煌。
从以上引述的典籍可以看出,锦官城之名源远流长,至少当自东汉起。那么,古时的锦官城具体在哪里呢?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说:从夷里桥直走,在大路的西边有一座城,这就是汉时的锦官城。东晋李膺《益州记》里也说:“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墉(指城墙)犹在。”可推测其地约在今之南河岸上百花潭一带。
唐代,是蜀锦发展的又一极盛时期。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对于濯锦江,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晋人左思在《蜀都赋》中说:成都“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抒相和。贝锦斐城,濯色江波。”元代费著在《蜀锦谱》中说:“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锦官,江名濯锦。”三国时蜀人谯周在《益州志》上说:“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载:“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工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如”。古锦在染炼生产过程中,需用成都南河水濯洗,特别是上游的浣花溪一带,更因其水质优良且能使织物更加艳丽而得名濯锦江。
唐代的蜀锦,在纹样图案上更加丰富多彩。当时生产的“蜀江锦”不但花纹色彩生动和谐,有的还采取了六色并用的“晕色”,端庄丰满,富丽堂煌,与同时期绘画“唐三彩”有同工之妙。唐代蜀锦图案的丰富,少不了设计者的功劳。比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益州行台官窦师纶。他说:“窦初为太宗秦王府谘议,相国录事参军,封陵阳公。性巧绝,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由他设计的对雉、斗羊、翔风、游麟等纹样,大大丰富了蜀锦内容,其图案被后世人称为“陵阳公样”。
当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看到真正的汉唐蜀锦面目,但从一些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文物中,也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比如较早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和近些年新疆出土的“五星出东方”锦。这些古锦虽然先后发掘于不同的地方,但都经历千年而光彩依旧,色泽斑斓。图案纹样除云龙虎马、鸟兽神人等纹样外,还分别织有“长乐明光”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篆字纹样。经过专家考证,说明这些都是汉代蜀锦珍贵的实物。至于唐代蜀锦,史称以章彩奇丽见称,虽然现存实物不多,但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锦袍记》中,还是可以领略到她的大概。他说:“侍御史赵郡李君出蜀锦裙一幅示予,长四尺,广上狭下,阔六寸。其前则左有鹤廿,势欲飞走,单曲折胫,口御花辇。右有鹦鹉,耸肩舒尾,数与鹤相等。二禽大小不类,而隔以花卉,地无余地,界道四向,五色间杂。道上累细钿点缀其中,微去锁结,互以相带,有若骇霞残月,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其工艺之精,已近神奇。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蜀锦”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