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特产蜀中枣皮介绍
安县特产蜀中枣皮:安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尤其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包括珍稀植物银杏、冷杉和珙桐在内的各类植物1100多种;有生姜、海椒、茶叶、枣皮、生漆等多种经济林木和产品。安县枣皮以质量饮誉全川,使安县素有“蜀中枣皮之乡”的美称。
蜀中枣皮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
山茱萸落叶小乔木,高4米左右。
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
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窄,长锐尖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近光滑,偶被极细毛,下面被白色伏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侧脉5~7对,弧形平行排列;叶柄长1厘米左右。
花先叶开放,成伞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其下具数片芽鳞状苞片;花小;花萼4,不显著;花瓣4,黄色;雄蕊4;于房下位。
核果长椭圆形,长1.2~1.5厘米,直径7毫米左右,无毛,成熟后红色;果柄长1.5~2厘米。
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
花期5~6月。
果期8~10月。
蜀中枣皮主要价值
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
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
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
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
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皶。
⑥《珍珠囊》:温肝。
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桔梗、防风、防己。
【选方】①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②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
(《扶寿精方》草还丹)③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④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刮白: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服,温水化下三丸。
(《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⑤治老人小水不节,或自遗不禁:山茱萸肉二两,益智子一两,人参、白才L各八钱,分作十剂,水煎服。
(《方龙潭家秘》)⑥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差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
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萸肉二两(去净核),生龙骨一两(捣细),生牡蛎一两(捣细),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三钱(蜜炙)。
水煎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来复汤
蜀中枣皮生长环境
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
蜀中枣皮补充介绍
安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尤其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包括珍稀植物银杏、冷杉和珙桐在内的各类植物1100多种;有生姜、海椒、茶叶、枣皮、生漆等多种经济林木和产品。 安县枣皮以质量饮誉全川,使安县素有“蜀中枣皮之乡”的美称。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蜀中枣皮”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