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特产盐边桑蚕茧介绍
盐边桑蚕茧,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盐边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角,适宜的气温、光照、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于蚕桑产业发展 。盐边桑蚕茧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 。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盐边桑蚕茧”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盐边桑蚕茧历史渊源
盐边县已经有几百年的种桑养蚕历史。
1985年,攀枝花市盐边县农业发展情况汇总列入了盐边桑蚕茧的统计数据,桑蚕茧产量不足百吨。
2014年以来,盐边县新建桑园2.4万亩,栽种桑苗2500万株,在永兴镇、渔门镇和国胜乡先后建设3个标准化果叶兼用桑示范园。加大桑树、桑蚕新品种引进。
2015年,盐边县编制发展规划,鼓励科技创新,采用“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促进盐边桑蚕茧产业化经营。
2018年6月,盐边县将进一步巩固发展盐边桑蚕茧项目列入《盐边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
盐边桑蚕茧产品特点
盐边桑蚕茧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
盐边桑蚕茧解舒丝长≥900米,清洁≥96.5分,洁净≥94.5分,毛茧出丝率≥37.5%,万米吊糙≤2.5次。
盐边桑蚕茧产地环境
盐边县位于凉山州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盐边桑蚕茧产区山峦重叠,狭谷壑深,地势北高南低,西北为浅丘平坝、老河谷阶地,东部为中山林地,适合蚕桑蚕茧生长高度1200~1600米。产区土壤以红黄壤土为主,土壤结构好,pH值为5.5~6.5,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矿质元素丰富,适宜桑树种植。
盐边县境内溪流众多,有大小河流810余条,属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其中长度5千米以上的有69条。除雅砻江外,较大河流有藤桥河、力马河、惠民河、永兴河、新坪河、红果河等。盐边县水源质量好,符合国家优良标准。
盐边桑蚕茧产区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9~20℃,年积温6600~7500℃,年日照2300~2700小时,雨季集中在6~10月,年降雨量700~1200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具有雨量集中、旱湿分明、气温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等特点。盐边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盐边桑蚕茧形成好品质。
盐边桑蚕茧产品荣誉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盐边桑蚕茧”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盐边桑蚕茧地理标志
盐边桑蚕茧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盐边县所辖渔门镇、永兴镇、惠民乡、国胜乡、鱤鱼乡、箐河乡、温泉乡、红宝乡、格萨拉乡、共和乡、红果乡、桐子林镇、益民乡、红格镇、新九乡、和爱乡等16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6′17″~101°47′45″,北纬26°47′46″~27°07′35″。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选择海拔16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地势向阳、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蓄水和保肥性良好的土壤,且相对集中区域发展。产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桑园、蚕房远离工业污染区和烤烟生产区。
2、品种选择:选择丝量高、抗病力强,清洁净度高以及茧丝均匀的品种。包括:箐松、皓月、雄蚕等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盐边桑蚕茧生产过程关键技术包括:
3.1、育苗技术管理:
3.1.1、桑树繁育:每年4月下旬~5月上旬,选择靠近水源、管理方便的沙质壤土,运用营养袋育苗法进行育苗。把种籽用清水(自然水温)浸泡24~48小时后,去除秕杂物,滤水摊晾,阴干水汽后,用种籽量1%的甲基托布津拌种,食指沾2~3粒桑籽轻按于袋口顶部即可。用细筛筛盖无菌新土约0.5厘米厚为宜。然后喷水润土,用新鲜松叶或稻草在上面盖上一层,待长出两片子叶后揭去覆盖物。
3.1.2、栽植技术:栽桑树土地要求做到统一规划,集中成片。栽种年6月进行移栽,栽桑前应深挖翻土,清除杂草、砾石等。
①栽植密度:成片密植小桑园,田株行距按4×2尺单行栽植,亩植700株,地株行距按6×2尺栽植,亩植600株,采取拉线开沟,沟深40厘米,沟宽30厘米,做到株行端正。
②栽植方法:栽植时每窝施用复合肥30克、有机肥500克,然后回填一层表土。营养袋育苗撕破底部入沟,四周壅土,浅栽踏紧,覆盖薄膜。移栽后灌一次定根水。
③植后管理:7~8月,每月施肥一次。第一次施清粪水,以后逐渐追加尿素等氮肥。8~9月要大水大肥管理,确保当年见效。
3.2、蚕茧生产:
3.2.1、蚕种催青:蚕种催青按照家蚕催青技术标准进行。由技术力量强、设备设施先进和完善并具备完备手续的蚕种供应单位进行催青。
3.2.2、小蚕饲养:小蚕饲养采用统一共育的方式,饲养技术根据盐边县当地气候条件和环境进行,每个共育户共量以40张为标准进行共育。
温湿度标准:1~2龄26~27℃,3龄25~26℃,相对湿度1龄90%(干湿差1℃),2龄85%(干湿差1.5℃),3龄80%(干湿差2℃)。小蚕饲养必须精选良叶,并做到合理给桑和除沙,要求早晚采叶,合理贮藏,不发烧,保证桑叶新鲜。在饲养中加强蚕体蚕座消毒与防病卫生。
3.2.3、大蚕饲养:大蚕饲养采用省力化蚕台饲育和地面饲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温湿度标准:4龄24~25℃,5龄23~24℃,干湿差2.5~3.5℃,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及湿度过大。饲养大蚕做到鲜桑饱食,适当稀喂,并及时扩座分箔,加强眠起处理,做好除沙和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坚持早晚采叶,不采虫叶、泥叶、过老过嫩叶以及农药污染叶;按技术人员要求做到计划用桑,量桑养蚕,给桑厚薄均匀,给桑量足。
3.2.4、上蔟技术:
①上蔟准备:上蔟室选择在光线均匀、空气流通、地势高燥、便于排湿的房屋进行。蔟具选用优良的纸板方格蔟。
②上蔟处理:5龄蚕生长发育到未期,食欲减退,直到停止食桑,胸部透明,头胸昂起左右摆动,口吐丝缕时为上蔟时期。上蔟时,每张蚕准备250片方格蔟,每片方格蔟上熟蚕150头左右,采用平挂或竖挂自动上蔟法。
③蔟中保护:温度以23~25℃为宜,避免昼夜温差过大,不能低于21℃;蔟中要做到“三干燥”(即蔟室、蔟具、环境干燥),相对湿度60~70%(3~4℃),保持一定气流,防止强风直吹、偏光和阳光直射,适时捉浮蚕,网成茧形后及时翻蔟、晾蔟、开门通风排湿。
3.2.5、蚕病防治:以预防为主,确保无病高产。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到“蚕前彻底消、蚕中继续消、蚕后立即消”的消毒防病卫生制度。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自身抗病能力,大小严格实行试喂制度,防止农药中毒及其它有害生物危害。
4、产品收购及产后处理:根据该地气候和环境条件,春夏季蚕茧在上蔟后5~6天左右,秋蚕在上蔟后6~7天,检查化蛹后采茧。采茧时做到分批上蔟,分批采茧,先上先采,不采毛脚茧。先拾去蔟中死蚕和烂茧,防止污染好茧,采茧动作要轻快,不能重抛,蚕茧采下后薄摊在蚕箔内,以15粒左右的厚度为宜。将薄皮茧、柴印茧、双宫茧、血茧、黄斑茧等次茧选出,另外堆售。鲜茧选好后立即出售,运输鲜茧用箩筐或竹篓盛放,禁用塑料袋或塑料薄膜装运,在运输中要尽量减少震动,防止日晒雨淋,严禁收售毛脚茧。
5、生产记录:对盐边桑蚕茧出产地、饲养蚕品种、饲养时间、季别、收购地点、干燥时间、库房保管情况、蚕茧包装、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质量安全规定
盐边桑蚕茧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标准要求。
盐边桑蚕茧专用标志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注制度。盐边桑蚕茧专用标志的使用具体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执行: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持有人“盐边县蚕桑丝绸协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①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
②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④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使用的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2、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①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盐边桑蚕茧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②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③正确规范地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4、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6、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盐边桑蚕茧补充介绍
盐边发展蚕桑产业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生产的蚕茧茧丝长、解舒率高,丝质居全省之首,是出口的免检产品。
蚕桑作为盐边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经现在的凉山、攀枝花地区,带来桑树种源,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植。
90年代初,盐边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五大产业,即:“黑、白、绿、色、电”,正式将蚕桑生产作为盐边县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的蚕茧茧丝长达1200米、解舒率达80%以上,丝质居全省之首,并全部外销出口,是全国外销出口免检的“16号”蚕茧。90年代中期,盐边县委县政府又提出打造“桑、菜、果、畜、渔、烟、茶”七大基地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并且,桑蚕茧丝产业在一段时间内作为全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3年,技术上逐步推广果叶兼用桑,在发展蚕桑产业的同时,又发展桑椹产业,蚕桑产品除蚕茧外,又新增了桑椹、蚕丝被等。2006年,盐边蚕桑丝绸产业链进一步得到延伸,形成了“桑——茧——丝——被”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012年,盐边的“盐边桑椹”通过国家农业部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天晨锦”牌蚕丝被获得“2012年全国农洽会金奖”,并列入“四川省2013年度名优产品目录”。
2014年,盐边县获得了“四川省蚕桑产业重点基地县”的称号,其惠民乡、渔门镇分别被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中心确定为“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项目蚕桑资源基地”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桑多元化开发示范基地”。
盐边县蚕桑产业初具规模起始于清朝初年,发展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现已逐步走向标准化、规模化之路,为群众致富开辟了一条道路。
盐边桑蚕茧
棉麻蚕桑
地域范围
盐边桑蚕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攀枝花市盐边县渔门镇、永兴镇、惠民乡、国胜乡、鱤鱼乡、箐河乡、温泉乡、红宝乡、格萨拉乡、共和乡、红果乡、桐子林镇、益民乡、红格镇、新九乡、和爱乡等16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6′17″-101°47′45″,北纬26°47′46″-27°07′35″,东到共和乡东界,南到和爱乡南界,西到温泉乡西界,北到红宝乡北界。保护面积265000公顷,年产量1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盐边桑蚕茧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2、内在品质指标:盐边桑蚕茧解舒丝长≥900米,清洁≥96.5分,洁净≥94.5分,毛茧出丝率≥37.5%,万米吊糙≤2.5次。3、质量安全规定:盐边桑蚕茧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标准要求。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盐边桑蚕茧”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