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特产

黑颈鹤

黑颈鹤特产照片

墨竹工卡特产黑颈鹤介绍

鹤科鹤属鸟类

黑颈鹤(学名:Grus nigricollis):是鹤科、鹤属的大型涉禽,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千克。颈、脚甚长,通体羽毛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眼先和头顶前方裸露的皮肤呈暗红色,尾羽褐黑色。头顶,三级飞羽的羽片分散,当翅闭合时超过初级飞羽。虹膜黄褐色,嘴肉红色,尖端沾黄,腿和脚灰褐色。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繁殖于拉达克,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西南部(凉山布拖县就比较多)一带,越冬于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南部、贵州、云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

黑颈鹤形态特征

黑颈鹤是大型飞行涉禽,全长约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红色,头顶布有稀疏发状羽。头顶的裸露的红色皮肤,阳光下看去非常鲜艳,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

飞羽黑褐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均黑褐色,三级飞羽延长并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覆盖在尾上。尾羽黑色,羽缘沾棕黄色。肩羽浅灰黑色,先端转为灰白色。其余上体及下体全为灰白色,各羽羽缘沾淡棕色。雌鹤上背有棕褐色的蓑羽伸出,雄鹤则不明显。虹膜黄色,嘴角灰色沾绿,至嘴尖黄色增多;腿和脚黑色。

幼鸟:头顶棕黄色,颈杂有黑色和白色,背灰黄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黑色,越冬后,颈上1/3灰黑色,背残留有黄褐色羽毛。

虹膜黄褐色,嘴肉红色,尖端沾黄,腿和脚灰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850-6100克,♀5000-6250克;体长♂1140-1190毫米,♀1160-1200毫米;嘴峰♂114-128毫米,♀115-127毫米;翅♂585-593毫米,♀540-680毫米;尾♂225-231毫米,♀218-240毫米;跗蹠♂231-253毫米,♀238-233毫米。(注:♂雄性;♀雌性)

黑颈鹤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以及湖滨草甸沼泽和河谷沼泽地带。是在高原淡水湿地生活的鹤类,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

黑颈鹤保护现状

黑颈鹤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

2017年——易危(VU)。

2020年——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2022年7月,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湿地保护股工作人员在开展日常巡护过程中,首次发现!“鸟类熊猫”黑颈鹤现身居延海,与一只正在芦苇丛中悠闲觅食的鸟儿相遇,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物种的影像。经鉴定,该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

黑颈鹤种群现状

环境破坏

黑颈鹤的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建立渔场、修筑公路,以及大规模排水、改造沼泽、游牧区域扩展等。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干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栖息地破坏、丧失和冬季缺少食物,使黑颈鹤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养鱼、灌溉、建坝和扩大耕地,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在中国若尔盖开沟排水改造沼泽已达140000平方千米;在青海湖、鄂陵湖一带修筑公路、建立渔场,人的活动十分频繁;云南大山包、长海子等地农民把沼泽中的草垡(海泥炭)挖去作燃料;这些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使沼泽遭到严重破坏。西藏中南部的黑颈鹤已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由于引进技术,农民由种植传统的大麦、春小麦和蚕豆,改种高产的冬小麦,当冬季冬小麦还未出芽时,黑颈鹤找不到食物;而且有些地方由传统的初春犁田改为秋季耕田,以控制杂草和害虫滋生并使土壤升温,这就使农田中的大麦和春小麦落穗及其他残留物大为减少。在云南东北部和草海,由于缺少食物,黑颈鹤延长了吃草根的时间,并常在农田中啄食荞麦、萝卜和马铃薯,这使当地农民痛恨黑颈鹤损坏庄稼。

人为猎杀

黑颈鹤生存的环境还存在大量使用农药灭鼠灭虫、非法猎杀和捡拾鸟卵等现象。黑颈鹤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有功效,因此被利用,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杀害,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在青海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黑颈鹤的繁殖地,当地农民常把黑颈鹤的卵捡走。

物种数量

1984年1月在草海统计319只,其中成体116只占36.4%,亚成体150只占47%,幼体53只占16.6%,这表明每对成年鹤每年平均只能抚育成活1只幼鹤;1990年冬季在拉萨河上游观察269只黑颈鹤,其中幼鹤仅占总数的7.8%,说明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后,幼鹤存活率明显偏低。

黑颈鹤在中国的种群数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知有700-800只,此后由于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已知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有4277只,至2002年初已知在云贵高原越冬的黑颈鹤有3261多只,这使黑颈鹤的总数达到7538只。据1992年冬季的数量统计,在中国见到的数量为1268只,2002年后又在云南昭通等地发现了较大的越冬群体,数量已超过1500只。估计到2011年止全世界总的数量约有1万只。

黑颈鹤保护措施

在整个黑颈鹤分布的范围内协调该物种的工作,包括范围广泛,分享有关威胁和保护响应的信息,以及增加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等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停止沼泽排水和使用杀虫剂和杀鼠剂。保持中国贵州省威宁县草海湿地的水位并禁止侵占。11月至3月期间,在越冬场地中留下一些未收割的田地。中国若尔盖在关键饲养期(5月至8月)控制草地牲畜,并在繁殖湖泊和沼泽周围建立保护缓冲区。限制中国纳帕海的牲畜并维持养殖区网络作为湿地。继续调查该物种的迁徙并监测沿迁徙路线的鸟类。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包括新确定的中途停留地点,其中大多数尚未受到保护,特别是那些受到当地牧民干扰的地区。将印度拉达克的繁殖区指定为水鸟保护区。禁止在不丹的鸟类栖息地的重要区域扩建定居点。仔细规划越冬和繁殖地区的旅游/生态旅游开发。规范游客对物种的访问。教育农民并在重要领域实施补贴,以促进适合黑颈鹤的管理,并减少干扰(2016)。

此外,对公众,特别是学生,教师和决策者实施教育计划,并推广该物种作为保护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为该物种创建一个新的行动计划。监测物种及其栖息地,重点关注气候和冰川变化对繁殖栖息地的影响。建立关于化学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农药)的基线信息,以评估这些因素对黑颈鹤的影响,并且因为该物种在未来可能变得更加孤立,可能进行基因研究,尤其是在越冬地区内的越冬群体之间和之间(2016年)。

中国在黑颈鹤的主要繁殖地,迁徙地和越冬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甘肃阿克塞的大苏干湖、小苏干湖、玉门的甘海子、碌曲的尕海,青海玉树的隆宝滩,云南宁浪的泸沽湖、中甸的碧塔海、纳帕海,贵州的草海等。与此同时,中国鸟类学者还与国际鹤类基金会等进行合作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黑颈鹤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黑颈鹤补充介绍

  黑颈鹤

  黑颈鹤分布于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见于克什米尔、印度、不丹。

  黑颈鹤(又名西藏鹤)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草甸、河湖的沼泽地带。除繁殖期其他季节集群活动,日行性,性机警,善飞翔。觅食植物的叶、根茎、块茎、种子等,亦食鱼、虾、甲壳类和昆虫。

  黑颈鹤繁殖期5-7月,求偶时伴随舞蹈共鸣,营巢于四周环水的草墩或芦苇丛中,每产1-2卵,孵化期30-33天,3-5岁性成熟,寿命可达50年。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黑颈鹤”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黑颈鹤”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