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特产

贝母

贝母特产照片

桑日特产贝母介绍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的统称

贝母(学名:Fritillariaspp.)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统称。鳞茎深埋土中,外有鳞茎皮;茎直立,不分枝,一部分位于地下;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对生、轮生或散生;花较大或略小,通常钟形,俯垂,辐射对称,单朵顶生或多朵排成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蒴果具6棱,棱上常有翅,室背开裂;种子多数,扁平,边缘有狭翅。

贝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贝母约有60种,中国产20种和2个变种,按照分布区域划分,通常分为横断山区及邻近地区贝母群、长江中下游地区贝母群、新疆地区贝母群。

药材“贝母”为贝母的干燥鳞茎,在中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通常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由于贝母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已成为产区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此外,部分贝母还有观赏价值。

贝母形态特征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深埋土中,外有鳞茎皮,通常由2(-3)枚白粉质鳞片组成(鳞片内生有2-3对小鳞片),较少由多枚鳞片及周围许多米粒状小鳞片组成,前者鳞茎近卵形或球形,后者常多少呈莲座状。茎直立,不分枝,一部分位于地下。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对生、轮生或散生,先端卷曲或不卷曲,基部半抱茎。

花较大或略小,通常钟形,俯垂(但在受精后花梗逐渐向上,在果期直立),辐射对称,少有稍两侧对称,单朵顶生或多朵排成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具叶状苞片;花被片矩圆形、近匙形至近狭卵形,常靠合,内面近基部有一凹陷的蜜腺窝;雄蕊6枚,花药近基着或背着,2室,内向开裂;花柱3裂或近不裂;柱头伸出于雄蕊之外;子房3室,每室有2纵列胚珠,中轴胎座。蒴果具6棱,棱上常有翅,室背开裂。种子多数,扁平,边缘有狭翅。

贝母主要价值

贝母药用价值

药材“贝母”为贝母的干燥鳞茎,在中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最早的记载当为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通常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贝母类药材以贝母为来源,被划分为川贝母、浙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与平贝母和安徽贝母等6种类型,其中仅安徽贝母尚未收载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川贝母药用价值最高,为贝母类药材上品,其基原植物包括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与瓦布贝母。浙贝母产量居商品贝母的首位,其基原植物包括浙贝母及其变种东贝母。伊贝母基原植物包括伊犁贝母与新疆贝母。平贝母为平贝母的干燥鳞茎。湖北贝母(鄂贝母)为湖北贝母的干燥鳞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较为广泛,产量仅次于浙贝。安徽贝母为皖贝母的干燥鳞茎,为20世纪才发展的中药贝母新品种。浙贝母苦寒,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母苦甘微寒,多用于虚劳咳嗽;伊贝母、平贝母通常均作川贝使用。

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贝母已分离出130多种生物碱,多为甾体生物碱,根据其碳框架不同可分为异甾体生物碱和甾体生物碱两大类。异甾体生物碱根据E和F环连接方式的不同分为瑟文型(cevanineA)、介藜芦型(jervineB)和藜芦胺型(veratramineC),80%的生物碱均为瑟文型,该类生物碱成为贝母属植物的化学特征性成分。甾体生物碱根据氮元素连接在吲哚环或哌啶环上而分为茄碱型(solanidineD)和裂环茄碱型(secosolanidineE)。

贝母经济价值

由于贝母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已成为产区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

贝母观赏价值

贝母的花婀娜多姿,果、叶形态奇特诱人,花色绚丽斑斓,而且有些种花香幽雅馥郁,沁人心脾。在中国以外,波斯贝母(Fritillariapersica)、方格斑贝母(Fritillariameleagris)、浙贝母已做花卉栽培。欧美国家以观赏为目的,用于庭院种植或容器栽培,布置环境,使贝母属植物的观赏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在中国,仅有少量的种类用做园林绿化美化。如伊贝母和平贝母属于早春短命植物,是中国北方地区早春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的优良种质资源。而浙贝母在林下栽培,适合阴生环境的绿化。

贝母花期早(2-5月),花朵钟形下垂,花被片颜色多样(黄色,黄色带紫斑点,黄绿色带紫色方斑,紫红色带白色斑点,白色等),茎绿色或紫红色,叶宽绿如带(安徽贝母)或细柔如丝(皖南贝母),叶先端孤形或卷曲等观赏特征,是适合早春观赏的特色花卉。其中的安徽贝母、铜陵黄花母、皖南贝母、白花贝母的观赏价值较大,适宜于庭园、路旁栽种。它们均易栽种与繁殖,引种至合肥均生长繁衍良好。

贝母生长环境

贝母生长环境略有不同,如川贝母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浙贝母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平贝母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林下、草甸或河谷;新疆贝母生于海拔1300-2000米的林下、草地或沙滩石缝中;米贝母生于海拔1800-2300米的河边草地或岩石缝中,以及阴湿多岩石之地;砂贝母则常生于蒿属荒漠或阿魏滩中。

贝母繁殖方法

贝母多数具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两种能力,两种能力的强弱,随植物种而异。发生在鳞茎各部位的无性繁殖体,在次年新旧鳞茎更替完成后分离独立。发生在地上器官各部位(包括地下)的无性繁殖体,在地上器官枯萎后即分离独立,不待次年。无性繁殖形式,1个植物种可能有多种形式,有的只具1种。

在贝母地上器官生活期中发生的无性繁殖形式

更新芽无性繁殖:贝母鳞茎的体积、重量生长至该种一定范围时,每年可发育2个或更多的更新芽,每更新芽形成一独立植株1个鳞茎;

副花茎萌生小鳞茎:更新芽具花茎、副花茎,副花茎在鳞茎的地下部,萌生芽状体,发育成小鳞茎;

花茎地下部叶腋,萌生芽状体、继发育成小鳞茎;

未分化花芽成芽状体,发育成小鳞茎;

基生叶的叶柄萌生芽状体,发育成小鳞茎;

鳞茎盘萌生不定芽:发生在更新鳞茎两层鳞片间的部位,相当于腋芽;

旧鳞茎萌生芽状体,发育成小鳞茎:发生在新旧鳞茎更替受阻,或旧鳞茎贮存物质不能完全转输入更新鳞茎时,前者次年旧鳞茎颓废后分离独立,后者当年分离独立,着生在颓废鳞茎上。

在贝母地上器官枯萎后发生的无性繁殖形式

愈伤面萌生芽状体发育成小鳞茎:发生在离体或不离体鳞片的创伤处;

离体鳞片萌生芽状体发育成小鳞茎。

无性繁殖能力强的贝母植物种,用无性繁殖栽培材料栽培,技术要求不及有性繁殖方法高,生产周期短,产量大,但一次性投资种子费用高。

贝母补充介绍

  贝母为西藏地道的特产药材,为百合科植物,西藏系为藏贝母和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生于海拔3200-4200米的林下、灌丛、草地、河滩等处。产于山南、那曲、日喀则等地。      
  贝母种类繁多,有甘肃贝母、棱砂贝母、松贝母等。甘肃贝母鳞茎圆锥形,直径约1厘米,茎高20厘米-40厘米。单花顶生,稀为2花,俯垂,外轮花被片黄色,散生紫色或黑紫色斑点。棱砂贝母鳞茎较大,直径1.5厘米-2厘米,叶互生,长卵圆形,药单生于茎顶,黄绿色,具紫色斑 。松贝母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30厘米,药下的苞片1枚,与上部叶的先端均不卷曲,药被片暗紫色,无斑点,及方格状的网纹,花丝有明显乳突。  
  每年7月至9月是采挖贝母的好季节,将带泥的鲜贝母摊在烈日下曝晒,随时用竹、木器制的工具翻动,当晒到贝母表面现粉白色时,筛去泥土,装入麻袋,轻轻撞去附土及老皮,过筛后再晒干。    
  
  贝母性微寒,味苦、甘、润肺止咳,化瘀散结,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痛,乳痛。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贝母”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贝母”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