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特产松菌介绍
松口蘑(学名:Tricholoma matsutake (S. Ito & S. Imai) Singer )是口蘑科,口蘑属真菌。子实体散生或群生。菌盖直径可达25厘米。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状的纤毛状的鳞片,表面干燥,菌肉白色,细嫩有特殊的清香气,肥厚。菌褶较密,弯生,不等长。菌柄较粗壮。菌环以下具栗褐色纤毛状鳞片。内实。基部稍膨大。菌环生于菌柄上部,丝膜状,上面白色,下面与菌柄同色。担子棒状,孢子印白色,无色,光滑,宽椭圆形至近球形。
松口蘑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美国、加拿大和北欧国家。在中国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安徽、四川、甘肃、山西、贵州、云南、广西、西藏、福建、台湾等省区。生长于海拔1600-2600米的温带和寒温带松树与栎树混交林带的林地上。与松属、栎属的须根发生共生关系,松口蘑蘑菇圈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营养条件松口蘑产区的土壤主要为瘠薄、酸性的棕色林土或山地黑壤、黄壤土。同时,要求林地枯枝落叶较稀疏。
松口蘑是一种名贵的野生食用菌此菌在日本被视为菇中之珍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药用效果。具有强身、易畅健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等作用。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易危(VU)。
松口蘑形态特征
子实体散生或群生。菌盖直径5-25厘米。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状的纤毛状的鳞片,表面干燥,菌肉白色.细嫩有特殊的清香气,肥厚。菌褶白色或稍带乳黄色。较密,弯生,不等长。菌柄较粗壮。长6-13.5厘米。粗26厘米。菌环以下具栗褐色纤毛状鳞片。内实。基部稍膨大。菌环生于菌柄上部,丝膜状,上面白色,下面与菌柄同色。担子棒状,四枚孢子,孢子无色无囊状体。无锁状联合。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至近球形。6.5-7.5微米×4.5-6.2微米。
松口蘑主要价值
松口蘑是一种名贵的野生食用菌此菌,在日本被视为菇中之珍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药用效果。具有强身、易畅健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等作用。据分析,鲜松口蘑中含有17%的粗蛋白,8.7%的纯蛋白,5%的粗脂肪,8.6%的粗纤维,7.1%的灰粉;干松口蘑子实体中蛋白质含量为11.0%,粗脂肪为4.4%,粗纤维为6.28%,碳水化合物为56.28%,灰分为9.47%。干松口蘑子实体中至少含有15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7.399%,其中天门冬氨酸0.727%,苏氨酸0.318%,丝氨酸0.270%。谷氨酸1.11%。甘氨酸0.400%,丙氨酸0.479%,胱氨酸0.220%。缬氨酸0.506%,蛋氨酸0.279%,亮氨酸0.660%,异亮氨酸1.068%,苯丙氨酸0.403%,酪氨酸0.303%,组氨酸0.246%,精氨酸0.409%。松口蘑子实体中除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C及PP等物质外。还含有激素、松口蘑聚糖、甘露醇、松口蘑醇、异松口蘑醇等活性成分。
松口蘑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600-2600米的温带和寒温带松树与栎树混交林带的林地上。与松属、栎属的须根发生共生关系,菌根所在地形成直径2-10米的蘑菇圈。松口蘑蘑菇圈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营养条件松口蘑产区的土壤主要为瘠薄、酸性的棕色林土或山地黑壤、黄壤土。同时,要求林地枯枝落叶较稀疏。生产松口蘑的林龄一般不低于20年,在30-40年生的林地为产松口蘑的旺盛时期,60年以上的林地产量开始下降。
松口蘑保护现状
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ofChina’sBiodiversity-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易危(VU)。
松菌补充介绍
松菌又称松菌、松蘑、松蕈、松口蘑、鸡丝菌。真菌学分类属担子菌纲、伞菌目,蘑科,蘑属。在云南分布极广,迪庆、怒江、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州市都有生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松茸主要出口基地。松茸喜生于云南松、赤松与栎树、杜鹃等混交林中。每年夏秋为采集野生松茸季节。鲜松茸具有褐色鳞片,菌盖蛋黄褐色,柄深褐色。含有蛋白质17%,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菌肉肥厚,香气浓郁,食味鲜美,为名贵佳肴,并有强身、益肠胃、理气化痰、止痛、驱虫功效,及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胆固醇和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此外,松茸蛋白、多糖的防癌免疫功能深受人们的关注。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松菌”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