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特产乌铜走银介绍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 ,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乌铜走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走金难度较大一般多以走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现在品类十分广泛。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铜走银历史发展
工艺初创:乌铜走银”工艺源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年)云南石屏县一名匠师岳富的偶然灵感。在一次炼铜造器时,岳富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炉锅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余,他泄愤地将周围放着的银等金属全扔进炉里。
气消之后,他发现炉中出现了一种颜色黑亮的合金铜,黑色中呈现若隐若现的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他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作成工艺品,又经仔细的研究琢磨,终于成就了“乌铜走银”手工艺。
乌铜走银制作工艺
制作乌铜走银(金)是石屏县历史上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中国手工技艺之一,这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乌铜走银(金),工艺品一般有文房四宝系列,酒具,香具,烟具,鼎,茶具,瓶、罐、尊系列,玩赏系列等等。
常见的图案纹饰有五福捧寿、梅兰竹菊、八仙过海、富贵山水鱼、三英战吕布、松鹤延年、祥龙献瑞等。
乌铜走银工艺步骤
一、炼制乌铜合金
用优质的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纯银掺合其他十余种贵金属熔炼成乌铜合金。
二、锻制乌铜片
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
三、乌铜片上錾刻图案
设计、剪材下料后在乌铜片上描绘出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线条应流畅,再用錾子刻出各种花纹图案。刻的深度根据乌铜片的厚度而定。
四、走银
走银乌铜走银工艺最精髓的地方,乌铜走银是用纯银银屑或纯金金屑填充到图案处,以“走”满为度。经高温处理,银屑或金屑与乌铜就自然熔为一体。
五、焊接和组装
焊接与组装是一件工艺品成形的关键,任何一件乌铜走银工艺品必须的一个工艺,焊接与组装的好坏决定了一件产品的最终优劣。
将走好银的乌铜片进行打磨、组装、焊接成型,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的金属器物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
六、抛光打磨
抛光打磨
分为粗抛光和细抛光,手工打磨,将初成型的器物进行清理抛光处理。(现在多用砂纸或砂轮作抛光处理)。让其显出银白色线纹。
七、捂黑处理工艺
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手汗液长时间与乌铜接触,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乌黑发亮状态(这道工序也有相当的技术要求)。
乌铜走银补充介绍
乌铜走银(金),最初源于滇南石屏,现产于昆明。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初创,至今已有约200年的历史。乌铜即乌黑色的铜,走银即镀银。就是在黑铜的表面先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案,然后在阴刻的纹饰内镀上银(或金)子,使其在庄重深沉的黑底上衬托着银(金)光闪闪的灿烂饰纹,即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使工艺品显得雍容华贵、瑰丽多姿。如用斑铜制作,效果更佳。
制作乌铜走银(金),是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乌铜走银(金),工艺品一般有小花瓶、笔筒、墨盒等。常见的图案纹饰有花鸟色虫、梅兰竹菊、龙凤鹿鹤等。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乌铜走银”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