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特产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特产照片

鹿城特产东方白鹳介绍

鹳科鹳属动物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是鹳科、鹳属大型涉禽,被誉为“鸟中国宝”。过去被视为白鹳的一个亚种,与欧洲白鹳的区别在嘴黑色而非偏红。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在中国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2021年2月5日列入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1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东方白鹳形态特征

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线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上面的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并具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外除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炫耀的时候能竖直起来。腿、脚甚长,为鲜红色。

东方白鹳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飞羽羽色较淡,呈褐色,金属光泽亦较弱。

大小量度:体重♂3950-4350克,♀4250-4500克;体长♂1190-1275毫米,♀1114-1210毫米;嘴峰♂227-253毫米,♀210-253毫米;翅♂590-670毫米,♀604-662毫米;尾♂223-268毫米,♀604-662毫米;跗蹠♂241-270毫米,♀242-260毫米。(注:♂雄性;♀雌性)

东方白鹳栖息环境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的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

东方白鹳保护现状

东方白鹳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ver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东方白鹳种群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分布在朝鲜、韩国的东方白鹳繁殖种群已经灭绝,而中国东北地区的东方白鹳,光繁殖数量就超过1000只;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吉林地区已难见东方白鹳繁殖,黑龙江全省的繁殖数量亦不足50只。一份调查报告里显示的数据变化,足以呈现东方白鹳的濒危。截止2022年4月,濒危鸟类东方白鹳的全球总数量已经达到9000多只。

东方白鹳从前在东亚地区是常见的鸟类,甚至在日本东京市的教堂屋顶上也曾有营巢繁殖的,但在1868-1995年间,由于非法狩猎、农药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日本逐渐减少,仅能在冬季偶尔发现少量的越冬个体。分布在朝鲜、韩国的繁殖种群也已于20世纪70年代初绝灭。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残存的繁殖地也变得极为狭小。

2018年1月7日,青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现身一处河流中。

2020年10月以来,天津共监测到超过5000余只东方白鹳迁徙至该市。经停天津的东方白鹳数量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50%,是历年同期数量的3倍多。

2022年3月,在黑河市中俄黑龙江大桥附近的黑龙江畔,发现了十几只刚从南方迁徙而来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一一东方白鹳。

2022年3月,密云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在密云水库潮河流域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14只小天鹅也落脚白河主坝区域欢快游弋。

2022年3月28日,有观鸟爱好者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银湖湾湿地公园见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鸟界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这是江门地区首次记录到东方白鹳。

2022年3月31日消息,江苏盐城一对野生东方白鹳,产下了三只小白鹳。

2022年4月7日消息,时隔20多年后,东方白鹳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筑巢繁殖。

2022年4月,在江苏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观鸟爱好者惊喜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身影,它们在湿地休憩、觅食,相互嬉戏,美丽而优雅。

东方白鹳主要威胁

栖息地丧失、食物短缺

在东方白鹳繁殖地的东北,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的垦沼造田、乱砍滥伐,致使东方白鹤的栖息地遭到极大破坏,加之乱捕滥猎,东方白鹳数量锐减。湿地是东方白鹳繁殖、中停的必要环境。但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这是东方白鹳繁殖种群趋于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中停的重要“加油站”,在这里,自然保护区附近建起化工厂,围垦和养殖加剧了湿地的破坏。受迫于全国迁徙路线艰难的现实,一部分东方白鹳甚至丧失迁徙习性,留在了当地。在越冬地鄱阳湖,层层密布的天网、屡禁不止的盗猎,让长途奔袭至此的东方白鹳步步惊心。

2012年在天津大港针对东方白鹳事件的一个研讨会上,国际鹤类基金会的鸟类专家苏立英博士说,栖息地的丧失,使候鸟的危险越来越大。对大型水鸟而言,适合生存的栖息地严重缩水。东方白鹳适宜性生境面积的减少,主要对这种湿地水鸟的筑巢地和觅食地会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导致东方白鹳种群数量降低。

盗猎与投毒

例如2012年天津发生过盗猎者为了捕捉野鸭等鸟类食用,刻意投撒农药毒死包括22只东方白鹳在内的百余只候鸟的大型盗猎事件。在越冬地鄱阳湖,层层密布的天网、屡禁不止的盗猎,让长途奔袭至此的东方白鹳步步惊心。

人类活动干扰、气候变化

东方白鹳的生存状况之所以经历巨大转变,是因为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栖息地质量严重下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海峰说,与1990年相比,21世纪初,东北地区天然湿地丧失逾57000余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丧失的天然湿地被转化为农牧用地。以三江平原为例,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天然湿地的分布下降了50%以上,其中人类活动的贡献率接近40%。

湿地水位过高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不会游泳,必须站着啄食,对它们而言,方便觅食的水深在10至20厘米。但因为部分湿地需要承担蓄水功能,常年水位较高,且并没有在候鸟迁徙季进行水位的调整,这导致东方白鹳到达后无法在湿地内停留。

东方白鹳保护措施

200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累计繁育东方白鹳2278只,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开展东方白鹳种群恢复工作,自2002年以来,为全球的东方白鹳种群输送雏鸟1838只左右,野外繁殖种群由15只恢复到110只左右。兴凯湖流域不仅是东方白鹳重要的繁殖地,同时又是重要的停歇地。

人工招引

20世纪80年代,东方白鹳保护者开始尝试将人工招引技术应用于东方白鹳的保护工作上。记录最早的是1987年吉林省的莫莫格保护区尝试性地制作了9个人工巢,同年有1个人工巢被东方白鹳利用。之后,黑龙江省的兴凯湖、洪河和扎龙保护区也相继开始东方白鹳人工巢的招引工作。据悉,近几年来黑龙江珍宝岛、东方红湿地、嘟噜河也相继开展了人工招引工作。

人工招引巢对东方白鹳的保护效果是显著的,例如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1995年仅剩1处天然巢,保护区自1992年开始人工招引后到2008年累计搭建人工巢100多个,累计40多个巢被利用,且每年都有20多个人工巢被利用,洪河保护区内的东方白鹳种群得到恢复。另一方面来说,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工作,需要工作者常年地维护损坏的巢,并且不断搭建新的鸟巢。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白鹳全球繁殖种群最集中地区,素有“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之称。洪河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三江平原保留最为原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封闭式管理的内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是东方白鹳最为理想的繁殖地。1993年,保护区开始实施人工筑巢招引东方白鹳保护工程。到2021年,共搭建了人工招引巢289个,繁育东方白鹳雏鸟1748只。其中仅2021年,就成功招引了81对东方白鹳繁殖,繁殖出雏鸟247只。2022年,在省林草局支持下,保护区利用国家林改资金实施了100个永久性铁制三脚架人工招引巢制作项目,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已经达到389个。

截至2022年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累计利用人工巢招引663对东方白鹳在洪河繁殖,洪河的人工繁殖巢共为全球东方白鹳种群增添了1948只。29年来,加上在天然巢繁殖幼鸟,东方白鹳在洪河国际重要湿地繁殖出的幼鸟已达2193只,被国际鹳、鹮、鹭专家组确认为中国东方白鹳人工招引野生种群最大的繁殖基地。

笼养人工养殖

作为濒危物种,笼养也成为保护和保存东方白鹳遗传基因的重要方法。在日本、韩国以及德国(KingCE,1990)都进行过东方白鹳的笼养繁殖。世界上最先笼养繁殖东方白鹳成功的是中国的上海动物园,于1984年成功突破了东方白鹳的繁殖工作。关于东方白鹳的笼养数量,根据杨振雄在2015年的统计,仅成都动物园、沈阳动物园、济南动物园、南昌动物园以及福州鸟语林等动物园的东方白鹳数量就已经达到126只,而上海动物园从1979年至2012年12月共笼养119只。

迁徙跟踪研究

使用无线电、卫星跟踪器以及新型的GPS/GSM跟踪器,对东方白鹳进行跟踪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1998-2000年期间,日本学者ShimazakiH等人使用卫星跟踪器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13只东方白鹳进行跟踪,总结了13只东方白鹳的飞行路线、繁殖地以及越冬地等研究成果。根据资料显示,中国最早使用卫星跟踪装置跟踪东方白鹳的是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于2010年对4只东方白鹳的跟踪。2018年1月,韩国鸟类学家在韩国西部地区发现10只东方白鹳越冬群体,其中1只是洪河自然保护区环志的佩戴跟踪器的东方白鹳,这一信息反映了东方白鹳在韩国的越冬情况,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东方白鹳补充介绍

  产品名称: 东方白鹳
  产品产地:浙江台州
  产品历史:《辞海》载:"鹳,乌纲……大型涉 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常活动 于溪流近旁,夜宿高树。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在我国分布较广 的种类如黑鹳……另种白鹳较前种为大,头颈和背部均白色。都在我国北方繁殖,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产品简介:天台特有的东方白鹳却是在当地繁殖,当地越冬的;因此是鹳类中一个珍稀的品种。 天台籍著名散文家陆蠢写了一篇《鹤》,文中叙述他十七八岁 时,邻哥儿在平头潭边捉到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开始,以为是一只鹤,抢回家里养,只见这只鸟"样子确相当漂 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象个“宰相步”、"头上有一簇缨 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老是缩着头颈,有时站在左脚上,有时 站在右脚上,有时站在两只脚上,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他们 将这只鸟养了相当时日,有一天,他的舅父来了,才知道这是一只 "长脚鹭鸶"。 陆蠢所描述的这只漂亮的鸟,实际上应叫"东方白鹳",在始丰 溪两岸的树林中,芦苇丛里栖居。《辞海》载:"鹳,乌纲……大型涉 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常活动 于溪流近旁,夜宿高树。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在我国分布较广 的种类如黑鹳……另种白鹳较前种为大,头颈和背部均白色。都在我国北方繁殖,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由此可见,《辞海》上说的白鹳是一种候鸟。而天台特有的东方白鹳却是在当地繁殖,当地越冬的;因此是鹳类中一个珍稀的品种。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东方白鹳”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东方白鹳”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