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特产

桐柏银矿

桐柏银矿特产照片

桐柏特产桐柏银矿介绍

朱庄镇馆驿村境内的桐柏银矿

围山银矿 又叫桐柏银矿桐柏银矿是我国四大银矿之首。位于朱庄镇馆驿村境内的桐柏银矿,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堪称中国第一富银矿。国家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长沙博物馆等博物馆和学府的展品(自然银标本)都来自桐柏银矿。

围山银矿历史背景

解放后,围山银矿的开采延续,尤其是在这里发现的一种B汞金矿,主要成分为Au、Ag和Hg的合金,呈黑色粉状,经地质专家和研究部门分析论证,属世界新矿种。1981年我国新矿物命名学会在杭州以产地命名其为“围山矿”,1983年4月28日,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命名委员会通过“围山矿”命名,并列入世界矿物名录。

据郑先生介绍,这里的矿石开采是在破山,而银矿冶炼遗址就位于破山山脚下。而破山的名字就是来自于历史上不断地从山顶沿着山脉开采银矿,把山顶都破开了,于是,就此命名为“破山”。

早在南北朝的南齐时,这里曾设围山县管理银矿采冶,至明代末废弃。新中国成立前,对这里做过零星的地质调查,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测量、普查工作。1975年陕西地质八队对破山银矿开展了勘查,1984年提交了《河南省桐柏县破山银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1985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建立桐柏银矿,设计日采选矿石800吨,年产白银50吨。该矿经勘探共探得银储量2662吨,银品位平均为每吨278克。矿床共圈出13个矿体,除2号矿体外均为工业矿体。其中1号矿体最大,延长1900米,最大延深530米,平均厚5.38米。矿区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的歪头山组,由一套火山沉积岩组成,银矿主要产于这个岩组上部第二段的碳质绢云石英片岩中,呈透镜状,似层状,顺层分布,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围山银矿历史遗迹

围山银矿遗址,分布于银洞坡和破山洞两地。在银洞坡发现古采坑和矿洞21个,破山洞发现较大古矿坑12个;在银洞坡山下馆驿村一带普遍可见古代冶炼留下的炉渣。而破山脚下的围山,也发现了炉渣、瓷片,而且通过附近的馆驿河的横断层,可以看到当年采矿冶炼的炉渣一层一层的分布情况。

围山银矿的发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1983年南阳地区文物考古队张维华了解的情况是:本区古代采冶史应早于明代,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迹可循。据史料记载,甫齐(公元470~520年)曾在此设围山县。在古代,此处是桐柏通往泌阳两县间的一条山间小道,山势相连,人烟稀少,若不是有大矿可采冶,是不会设围山县予以管辖的。在围山村的东南角,被水冲出的第四系剖面上,从上层古冶炼炉渣中,1982年南阳考古队曾发掘出唐、宋时瓷片;在破山毛沟稠,也采集到古瓷片。

当年曾到围山银矿进行文物普查的该省考古界冶金方面的专家李京华老先生,这位70多岁的老人回忆说,根据桐柏县文物部门提供的资料,他当时主持调查的情况是:银矿的开采,是在破山的山顶露头崖。从表面可以看到,沿5炉的矿脉向下采,到了一定深度时再横向开凿巷道。当时曾发现4个古矿洞,其中1号洞最大,长150米,宽3~10米。洞壁保留有锥凿痕、斧痕等。其巷道与坚井有的连接,矿岩有的倾斜、有的垂直。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开采,当年的古采道已不复存在。

李先生介绍围山遗址时说,冶炼遗址长500米,宽70米。围山村坐落在遗址中东部,炼渣遍地皆是,有炼炉炼的饼式渣与坩埚炼渣,说明有两种冶银办法。两者谁早谁晚,有待发掘决定。在遗址中还发现宋代的双系陶罐,明清时代的蓝花、黑花白釉瓷片等。

桐柏银矿补充介绍

  桐柏银矿位于桐柏县朱庄乡境内,根据河南省地调三队提交的详查地质报告,已探明C+D级银金属量2661.5吨,为中国四大银矿之首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桐柏银矿”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桐柏银矿”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