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特产柳蒿介绍
柳蒿(学名:Artemisia integrifoliaLinn.)是菊科蒿属植物 。柳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20厘米,多见于低海拔或中海拔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的路旁、河边、灌丛及沼泽地的边缘,广泛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河北等地。其根系粗大,萌蘖力强,耐干旱,可作防风、固沙的辅助性的植物。
柳蒿历史记载
清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柳叶蒿,茎长二尺许,色青心实,不类蒿,叶面青背白,长而狭,有尖齿,顶端叶单似柳,以下叶渐分三歧,或四歧,味清香似艾。生岳麓山。秋开花如粟。与他蒿同。
柳蒿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侧根稍多;根状茎略粗,直径0.3-0.4厘米。茎通常单生,稀少数,高50-120厘米,紫褐色,具纵棱,中部以上有向上斜展的分枝,枝长4-10厘米;茎、枝被蛛丝状薄毛。叶无柄,不分裂,全缘或边缘具稀疏深或浅锯齿或裂齿,上面暗绿色,初时被灰白色短柔毛,后脱落无毛或近无毛,背面除叶脉外密被灰白色密绒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狭卵形或椭圆状卵形,稀为宽卵形,边缘有少数深裂齿或锯齿,花期叶萎谢;中部叶长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7厘米,宽1.5-2.5(一3)厘米,先端锐尖,每侧边缘具l一3枚深或浅裂齿或锯齿,基部楔形,渐狭成柄状,常有小型的假托叶或无假托叶;上部叶小,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稀有数枚不明显的小锯齿。头状花序多数,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5一)3-4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倾斜或直立,有小型披针形的小苞叶,在各分枝中部以上排成密集的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半部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略小,卵形,中层总苞片长卵形,背面疏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中肋绿色,边缘宽膜质,褐色或红褐色,内层总苞片长卵形,半膜质,背面近无毛;雌花10一15朵,花冠狭管状,基部稍宽,檐部具2裂齿,花柱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20一30朵,花冠管状,檐部外反,花药披针状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花后外弯,叉端扇形并有睫毛,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8-10月。
柳蒿物种价值
柳蒿嫩茎叶(柳蒿芽)可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采摘后,用清水洗干净,然后放入开水中略微焯一下,捞出后可凉拌、炒菜。据说柳叶蒿野菜为达斡尔族的“救命菜”,是达斡尔族人民非常喜欢的食品。
柳蒿生长环境
多生于低海拔或中海拔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的林缘、路旁、河边、草地、草甸、森林草原、灌丛及沼泽地的边缘。
柳蒿补充介绍
柳蒿别名柳蒿菜、水蒿、白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叶可食用。野外采集一般在5~6月份进行,采后用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即可炒食、蘸酱或做馅、做汤。
柳蒿芽,是达斡尔族同胞酷爱的野菜,清朝西清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达斡尔人吃柳蒿芽的风俗时写道:“野菜有名柳蒿芽,春日家家采食,味初不甚鲜美。”
营养价值:柳蒿每100克鲜品中含蛋白质3.7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9克、粗纤维2.1克、胡萝卜素4.4毫克、维生素B20.3毫克、烟酸1.3毫克、维生素C23毫克。每100克干品中含钾1960毫克、钙950毫克、镁260毫克、磷415毫克、钠38毫克、铁13.9毫克、锰11.9毫克、锌2.6毫克、铜1.7毫克。有破血行淤,下气通络之疗效。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柳蒿”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