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特产东昌府木版年画介绍
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聊城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昌府木版年画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古城区内的东关街、清孝街,堂邑镇的许堤口及梁水镇的大赵等城镇乡村,其起源于明代,民国时期达到鼎盛。东昌府木版年画将年画与门神画融为一体,兼具审美欣赏和驱邪祈福的功能。它取材广泛,既有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内容,又有围绕福、禄、寿、喜等祥瑞主题的表现。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品构图简洁,格调高,整体感强,人物造型夸张,形体丰满朴实,线条圆润流畅,刚柔相济,色彩鲜艳亮丽,对比强烈。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5。
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历史渊源
东昌府木版年画开始于明代。明朝开始,东昌府成为京杭运河沿岸的九大商埠之一,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兴盛,包括木版年画在内的木版印刷业成为当时东昌府商业文明的一大特色。明朝初年,山西商人在离东昌府古城50公里正南的张秋镇开设了三家画店,经销年画、门神。后来,这三家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往当时东关清孝街,此画店业务发展很快。由于生意兴隆,同类行业应运而生,有的从外地搬来聊城,有的在各地经营。东昌府的刻书业发达,刻书业的插图雕刻艺人开创了东昌府木版年画这一艺术形式。当时雕刻版画的有上百人,是个艺术群体,他们专门负责为各个作坊雕刻画版。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坊分布于聊城、堂邑、阳谷、寿张、东阿、莘县、朝城、范县、古城等二十几个城镇和数百个乡村。作坊生产的年画销往鲁西、鲁南、鲁北各县以及东边的泰安、济南、潍县等地,还远销山西、河南、河北、东北等地。
清朝末期,东昌府古城内仍有二十余家较大的年画店面,它们资金雄厚,业务范围广,并且储备了大批的画版,因此常年开工。因为价廉物美,船队载着各地的商贩到东昌府订购年画,有的商贩则根据自己当地的风俗,拿着准备好的画样找刻版艺人印刷。
民国前期,东昌府木版年画达到鼎盛,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到东北三省,都有东昌府木版年画的销售市场。
民国中期,由于日寇侵略,漕运废止,黄河改道,运河堵塞断流,再加上津浦、京汉铁路的兴修,京杭大运河给豫鲁西北带来的地利日渐衰微。南北交通动脉地位的消失,使得东昌府渐渐变成落后封闭的区域,东昌府年画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文化大革命”时期,东昌府木版年画遭到了较大的破坏,许多木版样式因此而消失。
20世纪,经过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民间艺人的挖掘整理,东昌府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得以重新发展。
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文化特征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构图特点可以用“满、全”两个字来概括。东昌府木版年画采用中心式构图的年画作品居多,画面以一个中心人物或景物为中心,向画面的上下、左右展开直至布满整个画面。这种构图容纳了丰富的主题内容,体现圆满的艺术效果。这种“满、全”的构图形式,正好符合劳动人民祈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望,营造了一种喜庆、欢快的气氛。另外,东昌府木版年画的构图也与其独特的印刷工艺有关。东昌府年画是全部套版印刷,画面中若留有空白容易造成纸张塌陷玷污画面。由于受到制作工艺的影响,所以艺人们尽量将画面填满,将自己心里所能想到的和主题有关的形象组织在画稿中,空余处再添加一些象征吉祥、平安等吉祥物。画面丰满,和谐统一,同时营造了喜气洋洋的欢快氛围,符合了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东昌府年画艺人善于抓住对象的主要特点和精神面貌,采用概括的手法刻画对象的形态,其塑造的人物气质淳厚质朴,体现出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精神面貌。
东昌府木版年画人物造型饱满完整,以人物头部的刻画为重点,塑造出头大身小的人物形象。艺人在塑造人物五官时,又夸大了眉毛和眼睛的比例,眼型窄长,眉角上翘,使人物形象生动有神。在衣服和花纹的处理上,通常概括成块面,不注重细节的表现,与刻画细致的人物头部形成对比,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将人物的性格很好地表现出来。
东昌府木版年画所选用的颜色与劳动人民祈求幸福安康、生活美满的愿望息息相关,以水红、黄、绿、青、紫为基本颜色。东昌府木版年画中除了黑色的轮廓线,几乎没有黑色,需要用黑色的地方多用紫色代替。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黑色是不吉利的象征,而且黑色通常带有沉闷、严肃之感,与过年的热闹的气氛不符。年画艺人在色彩搭配上采用补色、纯度对比的手法,画面色彩鲜艳明亮、对比强烈,形成了装饰意味较强的艺术风格。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线条稳健有力、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带刚,具有版画意味。
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保护
东昌府木版年画反映了聊城当地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聊城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东昌府木版年画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延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大部分年画艺人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再出好的作品,能推陈出新的艺人只有少数人。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钻研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危机。
代表人物
栾喜魁,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聊城市申报。
传承谱系
经过有关人员的研究整理,东昌府木版年画在刻板、印制方面有考证的传承谱系主要有四家:
居住在梁水镇大赵村以赵善成为代表的赵氏印刷谱系:第一代赵大业,第二代赵学堂,第三代赵子明,第四代赵汝珍,第五代赵金銮,第六代赵善成。
居住在梁水镇大赵村以相连阶为代表的相氏印刷谱系:第一代相开忠,第二代相玉和,第三代相桂芬,第四代相月德,第五代相月广,第六代相连阶。
居住在堂邑镇许堤口以栾喜魁为代表的栾氏刻版谱系:第一代栾魁河,第二代栾德顺、栾德和,第三代栾金亮、栾金台,第四代栾秀峰、栾秀昆、栾秀岚等,第五代栾喜才、栾喜西、栾喜魁、第六代栾占宽、栾占星、栾占海等,第七代栾峰。
居住在堂邑镇北关,以黄贤尧为代表的黄氏雕刻谱系:第一代黄兰香,第二代黄贤尧,第三代黄振龙。
东昌府木版年画已免费进入聊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课堂,并且编写了东昌府木版年画校本课程教材,适合幼儿园和小学生传习、认知与体验。
2019年1月30日,东昌府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栾喜魁举办了收徒仪式,8人正式成为他的徒弟。同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化馆获得“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东昌府木版年画补充介绍
山东省的东昌府与杨家埠,并称为山东的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享誉全国。其中,东昌府木版年画属于阳谷县张秋年画支流,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织图、小渔家乐、戏曲故事和福禄吉庆等。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据考证是从宋代独幅版画美女娃娃发展而来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掳往平阳(今山西临汾),使这地区成为雕版印刷的一个中心。明末清初,山西、陕西商客首先在“五方商贾辐辏,物阜繁齿”的阳谷县张秋镇开设了3家年画店。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到东昌府(山东聊城)东关清孝街,而后各地商贾蜂拥而至,竞开画店。在此之前,东昌府的刻书业甚为发达,刻书业的插图雕刻艺人专门负责为各个作坊雕刻画版,是他们开创了独树—帜的东昌府民间版画。
据考查,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坊分布于聊城、堂邑、阳谷、寿张、东阿、莘县、朝城、范县、古城等二十多个城镇和乡村。清末,聊城的“五福祥”、堂邑的“同泰”,莘县的“通顺”等20多家大堂号画店相继出现。除门神画外,又有了包括当地风俗和历史故事在内的多种年画品种。每年春节前,各种年画纷纷上市,引人瞩目。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到东北3省,都有东昌年画的销售市场。
东昌木版年画具有年画、门神画合为一体的特点。构图简洁,整体感强;人物造型眼形窄长,鼻梁鼻翼瘦窄,形象丰满质朴;线条刚劲、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有刚;色彩柔和、鲜明、古朴。取材有两大类:一是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如“天仙配”“武松打虎”“钟馗”等;二是选用呈祥、喜庆、欢快的吉庆内容,如“双喜临门”“麒麟送子”等。
古东昌府木版年画中,刻板工序和印刷工序就伐、支、桃、跟四个刀序,接下来是下空、出渣、净底;印刷的工序有夹纸、爽纸、定纸、套色、晾、分类、批发等等,工艺流程实际反映着一种文化认识。
东昌木版年画是东昌府遗留下来的一大宗传统民间木版画,即便以当代的审美观来观察审视,仍具有光彩夺目的继力。它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向往和当时的社会风俗,有着超前成熟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民间木版画中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东昌府木版年画”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