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特产董棕介绍
董棕(学名:Caryota obtusa Griffith):乔木状,高5-25米,直径25-45厘米,茎黑褐色,花瓶状,表面不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明显的环状叶痕。叶长5-7米,宽3-5米,弓状下弯;羽片宽楔形或狭的斜楔形,长15-29厘米,宽5-20厘米,幼叶近革质,老叶厚革质;叶鞘边缘具网状的棕黑色纤维。佛焰苞长30-45厘米;花序长1.5-2.5米,具多数、密集的穗状分枝花序,长1-1.8米;雄花花萼与花瓣被脱落性的黑褐色毡状绒毛,萼片近圆形;雌花与雄花相似,但花萼稍宽,花瓣较短。果实球形至扁球形,成熟时红色。种子1-2颗,近球形或半球形。花期6-10月,果期5-10月。
生于海拔370-2450米的石灰岩山地区或沟谷林中。木质坚硬,可作水槽与水车;髓心含淀粉,可代西米;叶鞘纤维坚韧可制棕绳;幼树茎尖可作蔬菜;树形美丽,可作绿化观赏树种。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至中南半岛。
董棕形态特征
董棕呈乔木状,高5-25米,直径25-45厘米,茎黑褐色,膨大或不膨大成花瓶状,表面不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明显的环状叶痕。叶长5-7米,宽3-5米,弓状下弯;羽片宽楔形或狭的斜楔形,长15-29厘米,宽5-20厘米,幼叶近革质,老叶厚革质,最下部的羽片紧贴于分枝叶轴的基部,边缘具规则的齿缺,基部以上的羽片渐成狭楔形,外缘笔直,内缘斜伸或弧曲成不规则的齿缺,且延伸成尾状渐尖,最顶端的1羽片为宽楔形,先端2-3裂;叶柄长1.3-2米,背面凸圆,上面凹,基部直径约5厘米,被脱落性的棕黑色的毡状绒毛;叶鞘边缘具网状的棕黑色纤维。
佛焰苞长30-45厘米;花序长1.5-2.5米,具多数、密集的穗状分枝花序,长1-1.8米;花序梗圆柱形,粗壮,直径5-75厘米,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苞片,雄花花萼与花瓣被脱落性的黑褐色毡状绒毛,萼片近圆形,盖萼片大于被盖的侧萼片,表面不具疣状凸起,边缘具半圆齿,雄蕊(30-)80-100枚,花丝短,近白色,花药线形;雌花与雄花相似,但花萼稍宽,花瓣较短,退化雄蕊3枚,子房倒卵状三棱形,柱头无柄,2裂。
果实球形至扁球形,直径1.5-2.4厘米,成熟时红色。种子1-2颗,近球形或半球形,胚乳嚼烂状。花期6-10月,果期5-10月。
董棕保护现状
董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8月7日版)二级。
董棕繁殖方法
采收成熟果实,搓洗去是实和果肉,将种子放在砂床上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发芽后移至苗就要上,适当荫蔽。绿化栽培最好用培育2-3年生大苗,在雨季初期带上定植,容易成活。
播种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挑选,种子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播种能否成功。最好是选用当年采收的种子。种子保存的时间越长,其发芽率越低。选用籽粒饱满、没有残缺或畸形的种子。选用没有病虫害的种子。
消毒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指对种子进行消毒,另一个是指对播种用基质进行消毒。家庭对种子消毒常用60℃左右的热水浸种一刻钟。对播种用的基质进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锅里炒热,什么病虫都能烫死。
用温热水(温度和洗脸水差不多)把种子浸泡12-24个小时,直到种子吸水并膨胀起来。对于很常见的容易发芽的种子,这项工作可以不做。
把种子放到基质中进行点播。播后覆盖基质,覆盖厚度为种粒的2-3倍。播后可用喷雾器、细孔花洒把播种基质质淋湿,以后当盆土略干时再淋水,仍要注意浇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种子冲起来。
在春季或冬季播种后,遇到寒潮低温时,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来,以利保温保湿;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把薄膜揭开,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让幼苗接受太阳的光照,否则幼苗会生长得非常柔弱;大多数的种子出齐后,需要适当地间苗:把有病的、生长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当大部分的幼苗长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叶子后就可以移栽。
小苗装盆时,先在盆底放入2-3厘米厚的粗粒基质作为滤水层,其上撒上一层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厚度约为1-2厘米,再盖上一薄层基质,厚约1-2厘米,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
把要换盆的花放在地上,先用巴掌轻拍盆的四周,使根系受到震动而与盆壁分离,把花盆倒过来放在左手上,左手的食指与中指轻轻夹住植株,手腕与指尖顶住盆沿,右手拍打盆底,再用母指从底孔把根土向下顶,让植物脱出来。脱出来后,用双掌轻轻拍打盆土,让多余的土壤脱落。
选一适当大小的花盆,盆的底孔用两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盖住,既要保证盆土不被水冲出去,又要能让多余的水能及时流出。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层陶粒或是打碎的红砖头,作为滤水层,厚约2-3厘米。排水层上再放有肥机肥,厚约1-3厘米,肥料上再一薄层基质,厚约2厘米,以把根系与肥料隔开,最后把植物放进去,填充营养土,离盆口约剩2-3厘米即可。
董棕补充介绍
怒江面包树,董棕,在独龙江的云南旅游地怒江州马库和福贡的腊竹底生长的董棕被当地群众叫做“斯叶黑”,意思是能出面粉的树。一般生长在独龙江河谷和腊竹底阴凉的深箐里,一般五六十年才成熟一次,高五六十米,直径达一米,树叶宽一米左右,长三米多,与芭蕉叶十分相似。董棕的根、茎、叶都可以食用,富含淀粉,把树砍下,用木棒或斧头在树干上不断敲击,淀粉便一团一团地震落下来,晒干后就是细面粉,可以烙粑粑或用油煎吃,松软适度,味美回甜,还可以用开水加糖冲食,味鲜可口。同时也是止泻的良药。一棵董棕可以使一个三五口人的家庭渡过个把月的饥荒,所以,董棕被云南旅游地怒江州独龙族称为“面包树”,备受珍惜。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董棕”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