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特产肉松介绍
肉松或称肉绒、肉酥。肉松是将肉除去水分后制成的粉末,它适宜保存,并便于携带。
从蒙古帝国早期,成吉思汗驰骋欧亚作战时的干粮就是肉松和奶粉。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的记述,蒙古骑兵曾携带过一种肉松食品。肉松制作简单无需“秀润加工”,蒙古早期便已完善。清朝的前身大金并无肉松传说,而后金清朝被蒙古饮食影响,随之纳为己用。
用牛肉、羊肉、猪瘦肉、鱼肉、鸡肉除去水分后而制成的,肉松是亚洲常见的小吃,在蒙古、中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都很常见。
一般的肉松都是磨成了末状物,适合儿童食用,将肉松拌进粥里或蘸馒头食用。或加入红糟、白糖、酱油、熟油精制成。
肉松历史沿革
国家
年代
沿革简介
蒙古帝国
11世纪左右
蒙古人在每年的秋季杀掉老弱的牲畜,然后经过砸压等处理,把一头牛肉或羊肉做成肉松,贮藏在羊皮做的小袋子里。一般用牛肉做肉松,再用牛膀胱储藏肉松,一头牛可以保证一个人几个月的口粮,他们在远征的时候也用这种方法,用肉松加牛奶做浓汤喝。
当年成吉思汗驰骋欧亚全靠的是肉松和奶粉做干粮的。肉松和奶粉辅助了成吉思汗的大业。因此蒙古帝国是发明肉松和奶粉最早的国家,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人类最早使用肉松和奶粉的文字记录。
12世纪左右
根据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的记述,蒙古帝国元朝的蒙古骑兵曾携带过一种肉松食品,便于携带的粉末状,作为军需物质。长途行军时。肉松便于携带。食用时取半镑左右放入随身携带的皮囊中,加入水挂在马背上通过马奔跑时产生的震动。使其溶解成粥状从而食用。在作战时在马背上能迅速补充体力,所以蒙古骑兵才那样强悍使敌人闻风丧胆。在长途行军和沙漠作战缺少粮草时,依靠这种方法能生存达几个月之久。
中国清朝
1698年
《养小录》中记载制作鸡肉松的方法。
1750年
《醒园录》记载制作猪肉松和鱼肉松的方法。
1856年
1856年(清咸丰六年)福州盐运使刘步溪的厨师林鼎鼎,在烹调时不慎把猪肉煮得太烂,这时盐运使招待客人又催着送菜。林鼎鼎灵机一动,急忙加入各种配料,炒制成肉丝粉末端上席去。谁知客人们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盐运使以后每招待客人都要林鼎鼎专门烹制这道菜。后来,林鼎鼎辞去官厨回家开设店铺,专门制作油酥肉松,并持起“鼎日有”招牌,意为“鼎中日日有”,风靡榕城。福州官吏进京还把它作为贡品或礼品,于是扬名全国。
肉松补充介绍
肉松是福州传统名牌佐餐食品,质地酥软,油而不腻,入口自溶,香味可口。最初由林鼎鼎创制,在肉松系列产品中,一般以“鼎日有”油酥肉松为最。制作肉松,一般需要取带皮后腿肉洗净,依横条纹切成2cm厚的肉块(这样,肉的厚薄就决定了肉丝的长度)放到开水锅里煮熟,捞出后,纯精肉撕成细丝,越细越好。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肉松”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