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特产清明粑介绍
清明粑,又叫黄草粑,为清明节节日食俗,是一道特色传统小吃,流行于贵州及浙江西南等地区。四川地区又称清明菜粑粑,清明粑的制作历史已有100余年,解放前后贵州各地就有许多专营点。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有火腿、洗沙、玫瑰、白糖等品种,食时用平锅放少许猪油,微火煎成两面微黄,香脆清甜可口。如今,贵州各地的清明粑品种随馅心的不同而纷繁芜杂,口味和形状也多种多样。
清明粑历史文化
相传明朝建文皇帝“靖难之变”后从南京流落到贵州省,望白云而遁迹,在长顺县白云山削发为僧,终日念经朝佛。长顺当地老百姓得知建文皇帝遁迹白云山并削发为僧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人们纷纷上山朝佛。每次上白云山朝佛当地老百姓们都得带上大家认为最好吃的自制的食饼作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帝品尝大家带去的食饼后赞不绝口,得知此饼主料是清明菜,遂取其主料命名为“清明粑”。从此清明粑名声渐盛,逐渐成为当百姓欢度清明节和祭祀祖宗的必备食品,尔后,清明粑传至安顺、花溪等周边地区,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欢的食品之一。
清明粑风味特色
皮糍糯,馅甜香,有浓郁的清明菜香味。如用鲜肉末做成馅,就演变成咸鲜香浓味道。
清明粑食品营养
清明菜主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C、生物碱等;
具有降血压、治疗消化性溃疡、镇痛止咳等作用。
小麦面粉:面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睥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清明菜:清明菜含丰富的脂类物质、挥发油、大量胡萝卜素及少量B族维生素、鼠曲草素、硝酸钾、氯化钾等。有止咳平喘、降低血压功效。能扩张局部血管,可利用以治非传染性溃疡及创伤,内服用于慢性气管炎、喘息咳嗽、溃疡病、风湿痛等。另据资料报道,清明菜还具有抗菌消炎、降压止痛、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对治疗高血压、消化道溃疡、风湿性疼痛等,均具有较好疗效。
清明粑基本信息
清明粑,是西南地区主要是贵州在清明节所食用的传统小吃。皮为糯面加上一种叫清明菜的野菜,馅是由野葱、榨菜和腊肉丁等混在一起炒熟而成,上笼屉蒸熟以后即可食用。
清明粑制作方法
先将清明菜洗净、切细。将糯米粉、粘米粉与清明菜拌好加100克开水和匀,再加适量的冷水揉成“三生面“米粉面团,搓条下剂成20克一个的剂子,逐个压扁包入引子馅心,封口向下,压成直径7厘米、厚度1厘米的圆饼生坯。然后将平锅烧热刷油,放入饼坯用中火慢慢烙至两面微黄,熟后铲出装盘即成。
步骤:
(1)将糯米、大米按一比一的比例配合,淘洗干净后用清水泡透再滤干,舂成粉,边箩筛筛成细粉,晒干待用。
(2)清明菜摘去老茎,清洗干净滤去水,用大簸箕摊干晾(勿曝晒)使其自然脱水。
(3)芝麻、苏麻、花生炒熟、分别舂烂。核桃切碎,碗耳糖切碎,用木滚子辗压成本。然后将它们混拢拌匀成心。
(4)混合米面放入钵,配适量清明菜拌匀,用开水合面。
(5)取揉好面团一碗(约一两)如包汤圆般包好心子,搓圆后压扁,便可上平底锅烙熟,到两面微黄脆壳。
注:
1、制作清明粑还有两种方法可选用:
A、把糯米磨成粉,洒适量清水润湿而松散,与清明菜蒸熟舂茸成耙。
B、在糯米中加少许籼米加水磨浆,入布袋吊干或压干,在含水量约为30%时与清明菜蒸熟后用白布包裹,在案板上揉茸成粑或舂茸成粑。
2、引子。学名苴麻,又名苏麻。黑褐色,状如芥子,有独特芳香味。贵州人用引子甚于用芝麻。
清明粑补充介绍
原 料:糯米粉250克,粘米粉60克,清明菜75克。 调 料:引子馅100克。 制作方法:烙。先将清明菜洗净、切细。将糯米粉、粘米粉与清明菜拌好加100克开水和匀,再加适量的冷水揉成“三生面“米粉面团,搓条下剂成20克一个的剂子,逐个压扁包入引子馅心,封口向下,压成直径7厘米、厚度1厘米的圆饼生坯。然后将平锅烧热刷油,放入饼坯用中火慢慢烙至两面微黄,熟后铲出装盘即成。 风味特色:皮糍糯,馅甜香,有浓郁的清明菜香味。为贵州农村时令小吃。 技术要领:面团加水要适度,不能过软或过硬,封口要严,防止漏馅。( 遵义)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清明粑”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