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特产

北芪

北芪特产照片

平城特产北芪介绍

豆科黄耆属植物

黄耆,拉丁学名:Astragalusmembranaceus (Fisch.) Bunge(《中国植物志》),是豆科黄耆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布于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中国各地多有栽培。生长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

黄耆根可以入药,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

黄耆形态特征

黄耆为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

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黄耆主要价值

黄耆以其根入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把黄耆列为“上品”。《药性歌诀》云:“黄耆入药,为强壮剂,具有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的功效。对表虚自汗、气虚内伤、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脾虚泄泻、体虚多汗、气虚脱肛、子官脱垂、浮肿及痈疽等疾病疗效显著”。《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古药书均认为它有益气补虚的作用。

药理研究发现,黄耆含有胆碱、豆香素、叶酸、氨基酸、甜菜碱、皂甙、糖类、蛋白质、核黄素、黄烷化合物、铁、钙、磷及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由于黄耆能防止肝糖减少,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学物质、放射线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体白细胞减少,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但黄耆最主要的仍是补中益气,利水消肿,对虚胖虚肿症最为适宜。

黄耆生长环境

生长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地区,喜日照、凉爽气候,耐旱,不耐涝。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多生长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阳坡及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地上部不耐寒,霜降时节大部分叶子已脱落,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重新由宿根发出新苗。种子萌发温度比较低,平均气温约8℃时满足黄耆播种的温度要求。

黄耆繁殖方法

黄耆播前准备

种子处理:播种前要进行选种,除去瘪粒及霉腐种子以确保全苗,减少病虫害。由于黄耆种子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状态,为提高发芽率,应采取以下方法,促使其尽快发芽。

沸水催芽: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沸水中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水温调到40℃后浸泡2-4小时,将膨胀的种子捞出,未膨胀的种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胀时捞出,加覆盖物闷12小时,待萌动时播种。

机械损伤:将种子用石碾快速碾数遍,使外种皮由棕黑色有光泽的状态变为灰棕色表皮粗糙,以利种子吸水膨胀。亦可将种子拌入2倍的细沙揉搓,擦伤种皮时,即可带沙下种。

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浓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于流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发芽率达90%以上,但要慎用。

黄耆播种方法

播种时间分春播和秋播。多采用春播,时间在4月末至5月初,5月上旬出苗,约1个月齐苗。播种时在整好的畦垄上按行距45-60厘米耧一浅沟,沟宽8-10厘米。施入三元素复合肥(氮、磷、钾各15%)10千克作种肥,覆土5厘米,踩底格子后采用条播方式,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1.8-2.4厘米厚的土,脚踩1遍或镇压1次即可。每亩用种量为1.5-2.5千克。

北芪补充介绍

  北芪是大同雁北一带的特产――黄芪,它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主根深长,药用其根,多在春秋两季采挖。恒山北芪条匀顺直、色泽黄亮、纤维细、粉性大,为中国黄芪正宗。畅销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北芪不仅具有药用功效,而且也是一种滋补保健食品。由于品质优,用途广、产量少,市场上始终供不应求。( 大同)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北芪”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北芪”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