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特产温江酱油介绍
温江酱油,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温江酱油有体态清亮,色泽鲜亮,挂壁,深红棕色,无沉淀,酱、酯香气浓郁、口感鲜美醇厚,余味绵长,咸甜适口的特征。
2013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温江酱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温江酱油历史渊源
清朝乾隆年间(约1744年),温江酱油就已开始生产,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2007年,温江区人经过两年多的工艺研发,将“滴窝油”生产周期缩短为半年左右。
温江酱油产品特点
温江酱油有体态清亮,色泽鲜亮,挂壁,深红棕色,无沉淀,酱、酯香气浓郁、口感鲜美醇厚,余味绵长,咸甜适口的特征。
温江酱油产地环境
温江酱油产自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温江区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境内四条大河一一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其走向与区境地势一致,由西北流向东南,占地面积9.67平方公里,为全区总面积的3.5%。金马河为岷江排洪河道,杨柳河属排、灌兼用河道,江安河、清水河则为都江堰内江灌溉干渠。这四条大河通过1058条支渠、斗渠和农渠,在区境内织成了布局合理,排、灌自如的水网。
温江区地势平坦,幅员不大,各种自然条件在境内表现较为均一。按气候区划划分,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年均气温16.0℃,平均降雨量865.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991.1小时,年均风速1.2米/秒,适宜酿造酱油。
温江酱油产品荣誉
2013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温江酱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温江酱油地理标志
温江酱油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现辖行政区域。
一、原料
大豆: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
小麦:产自产地范围内,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
食用盐: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
水:产地范围内的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规定。
二、生产工艺
工艺流程:大豆清洗→浸泡→蒸煮→冷却→拌生麦粉→制曲→露晒发酵→翻醅→成熟→压榨提取→灭菌→成品灌装。
工艺控制:
(1)原料处理:大豆浸泡10小时,蒸煮1.5小时至2.5小时,冷却至45℃至52℃,与小麦粉拌和,大豆、小麦粉比例6:4。
(2)制曲:接种温度38℃至40℃。料层厚度≤30厘米,48小时后成熟。
(3)发酵:采用高盐稀态露天常温发酵,加入18%的盐水,加曲料后搅拌,每天搅拌,发酵时间6至8个月。
(4)酱油提取:压榨取汁。
(5)灭菌:间接蒸汽法灭菌。
三、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色泽鲜亮,挂壁,深红棕色,酱酯香气浓郁,口感鲜美醇厚,余味绵长,咸甜适口。
理化指标:
名称
全氮克/100毫升≥
氨基酸态氮克/100毫升≥
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克/100毫升≥
特级
1.6
0.8
15
一级
1.5
0.7
15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温江酱油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温江酱油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温江酱油补充介绍
清光绪年间,由郑全盛开办的“全盛号”酱园所创。产品具有色鲜味美、香气浓郁、开胃健身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经入川的外省人士食用后广为介绍而名传四方。1985年“温泉牌”精酿温江酱油产量达29.56万斤。独具一格的“温泉牌”窝油,又名“温江白酱油”,系选用上等黄豆、小麦为原料,经过天然发酵,日晒夜露5至8个月后,制成酱胚,装入木桶内,成熟酱胚遇冷回润产生的汁液,顺缝滴入窝内,故称窝油或滴窝油。酿造工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质浓色鲜,芳香味醇,久储不变质的特色,并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糖份和B种维生素等17种营养成份,是面食和烹调的优质佐料,畅销省内各县、市。
温江酱油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现辖行政区域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温江酱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图的报告》,温府发〔2013〕69号
成都市温江区农产品加工业协会技术规范:Q/WLJ001-2013《温江酱油生产技术规范》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温江酱油”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