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特产桂花鱼介绍
鳜(学名:Siniperca chuatsi)是鮨科、鳜属的鱼类。体高,侧扁,眼后背部显著隆起。头中大。吻尖突,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略大于眼间隔。口大,端位,斜裂。具一辅上颌骨。上颌骨后端伸达或伸越眼后缘下方,下颌突出。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两颌前部数齿扩大或犬齿。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下角及下缘各具2小棘。鳃盖后缘有2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棒状,上有细齿。头、体被小圆鳞,吻部和眼间无鳞。侧线完全,伸达尾鳍基。背鳍连续,始于胸鳍基上方,鳍棘部为鳍条部基底长2.1~2.3倍。臀鳍始于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腹鳍胸位,始于胸鳍基下方。胸鳍和尾鳍圆形。体背侧棕黄色,腹面白色。体具许多不规则褐色斑块和斑点。自吻端经眼至背鳍第至第三鳍棘基底有1条黑褐色斜纹,在第六至第八鳍棘下方有1条垂直宽纹。背侧背鳍基底有4~5个斑块。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色点斑。胸鳍和腹鳍浅色。
鳜属于完全淡水生活的鱼类,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草茂盛较洁净的水体中,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处活动觅食。为肉食性鱼类,性凶猛终生以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国各水系。
鳜形态特征
背鳍Ⅻ-13~15;臀鳍Ⅲ-9~11;胸鳍15~16;腹鳍Ⅰ-5。侧线鳞120~140。鳃耙7~8。幽门盲囊142~420。
体长为体高2.2~3.1倍,为头长2.3~3.0倍。头长为吻长3.2~3.7倍,为眼径5.7~7.1倍,为眼间隔6.6~7.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2倍。
体高,侧扁,眼后背部显著隆起。头中大。吻尖突,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略大于眼间隔。口大,端位,斜裂。具一辅上颌骨。上颌骨后端伸达或伸越眼后缘下方,下颌突出。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两颌前部数齿扩大或犬齿。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下角及下缘各具2小棘。鳃盖后缘有2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棒状,上有细齿。
头、体被小圆鳞,吻部和眼间无鳞。侧线完全,伸达尾鳍基。背鳍连续,始于胸鳍基上方,鳍棘部为鳍条部基底长2.1~2.3倍。臀鳍始于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腹鳍胸位,始于胸鳍基下方。胸鳍和尾鳍圆形。
体背侧棕黄色,腹面白色。体具许多不规则褐色斑块和斑点。自吻端经眼至背鳍第至第三鳍棘基底有1条黑褐色斜纹,在第六至第八鳍棘下方有1条垂直宽纹。背侧背鳍基底有4~5个斑块。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色点斑。胸鳍和腹鳍浅色。
雌雄鉴别:鳜的雌雄个体有较明显的特征,可常年加以鉴别。雌鱼下颌前端呈圆弧形,超过上颌不多,在肛门后的白色圆柱状生殖突上,有生殖和泄尿两个孔;雄鱼下颌前端呈尖角形,超过上颌许多,在肛门后的白色圆柱状生殖器上,有一个呈圆形的泄殖孔。
鳜主要价值
鳜肉质细嫩,味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早在唐代有诗人张志和盛赞鳜的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佐证了历来为人们所青睐。也深受现代消费者欢迎,是上等淡水食用鱼类之一。同时,鳜肉性平、味甘,有补气血、益脾胃之功能。因此,鳜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鳜保护现状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ver3.1)——无危(LC)。
桂花鱼补充介绍
桂花鱼又名鳜鱼,皮滑骨少,肉质鲜嫩,盛产于新丰江水库中。
形态特征:体侧肩而高,背部隆起。头大吻尖。口大,口裂略斜,下颌突出,上颌后伸至眼后缘。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有4~5个大棘。体被小圆鳞,颊部、腮盖及跟面均有鳞。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长,前部为硬刺。腹鳍圆形,尾柄短宽,尾鳍扇圆形。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和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黑色带纹,在背鳍的第6~7根刺的下方有一条较宽的暗棕色垂直带纹。背鳍、臀鳍、尾鳍有棕色斑点连成带纹。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桂花鱼”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